“互联网+”视域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探讨

2018-02-24 15:5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互联网+中职

(广西城市建设学校 广西 541003)

引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接受其他课程。然而,中职院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院校,因此,语文教学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想教,其教学质量和水平可想而知。然而,当今的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了补齐这个短板,中职院校必须抓住“互联网+”这个契机,思考如何能让网络技术改变中职语文课堂,掀起语文教育的深刻变革。[1]

一、“互联网+”为中职语文课堂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依据教材展开的,而教材的编写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而言,一套教材至少要使用5年以上,明显是与时代的发展脱节的。而且,不同地方的教材编写还具有差异性,尤其是在以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语文这门注重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往往沦为边缘学科,难以受到学生和老师及中职院校领导的重视。[2]

在互联网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的今天,在智能手机、笔记本人手一个的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了随时上网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也要从互联网入手,不断地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以适应当代学生的求知需求,既要教会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又要培养他们运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并将语文学习目标与中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增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3]

二、“互联网+”为中职语文课堂提供更为现代的教学手法

一直以来,中职语文的课堂氛围都是为人所诟病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爱搭不理,或专注玩手机。究其原因,一则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自律,对语文这门基础课程不重视;二则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陈旧,营造的枯燥课堂氛围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虽然,某些院校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工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丰富性,然而许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将多媒体作为传统板书的替代品,不能发挥多媒体的真正效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互联网+”理念的引入给中职语文课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师必须顺应新时代的要求,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工具,创新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搭建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内容,分享学生的优秀作品,布置课后作业等。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室,开启在线网上课程,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增强师生的互动,提升教学质量,活跃教学氛围。

三、“互联网+”为中职语文课堂提供更为多样的课外活动

中职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性格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同时自律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一直以来,中职语文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不相适应,导致课堂效率极为低下。

为了满足当代中职学生需要,教师必须利用“互联网+”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例如,教师可以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收集素材、组织内容,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让语文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

四、“互联网+”为中职语文课堂提供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中职院校一直采用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体系,用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成果。但是,这种衡量方式是有缺陷的,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狭窄,以基础知识为主;考核方式单一,以试卷考核为主;评价体系失衡,一考定终身,有失公允,也极不科学。显而易见,学生对这种评价体系也是不满意的,表现在备考不积极,对成绩不在意等等。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职院校必须从“互联网+”的理念入手,改革评价体系,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核纳入考评范围,丰富考试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下活动。对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从语文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出发,延伸到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由单一走向整体,从片面扩展到全面,力图找到更好、更新的考评模式。[4]

结语

“互联网+”理念的普及与拓展,颠覆了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人文价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必须从课堂内容、课外活动、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入改革,使其适应“互联网+”的时代,适应这个时代学生的需求,从而切实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互联网+中职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