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茹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北重四中,内蒙古 包头)
教育改革推动了课程研究的不断前进,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的定义也是各成一家,本文中我们限定,课程指古德莱德提出的“正式的课程”,即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所规定的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课程门类、学时分配及各科目、各活动项目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中学课程类型一般为: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如学校普遍开设的语文课、数学课等。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如卢梭强调教育必须要适应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他说:“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训练,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取得教训”“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②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4、111页。杜威也认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他说:“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③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总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课程,二者相互补充。分科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活动课程则根据学生兴趣、需要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者相辅相成。
说到因材施教,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因材施教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④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375页。总之,因材施教是针对学习者个性以及其他不同教育因素,教育主体用于处理教育活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种教育思想。
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早在公元1世纪时就提出了兴趣说。他指出学生应该学习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应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作为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主体,我们需要知道学生的兴趣在哪里,正如英国心理学家苏珊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儿童的发展,它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直接观察之上。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意义的转变之一是,现代社会关于儿童的自由是教育的基础的观点,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为彻底的实验”(转引自《夏山学校的尼尔》,Jonathan悦roall,1983,162 页)。
去年有机会到北京顺义三中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三中校长关于课程设置的理念深深震撼着我。
在与三中老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座谈时,三中老师最先提到的就是他们学校关于课程设置方面的与众不同,他们认真全面地分析了学校当前的处境:生源较差,师资老龄化,地方教育部门投入较少等。面对这样的非重点中学,学校学生的出路是什么?他们考不到重点高中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油然而生,于是,在校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决定开设特色活动课,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启发他们对其他领域的学习兴趣,试图帮孩子们寻找他们似乎不能通过学习成绩通往未来的新“出路”。
于是学校开设了“小画家”“小科学家”“小播音员”“小歌手”“实验室”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据校长和老师实际实施情况,自从开设这些活动课程以来,以这些活动小组为基础的代表队参加了很多市区的比赛,并获得了很多奖。校长说,这些奖很重要,它不仅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自信心,告诉孩子们,你们也很优秀!
尽管我们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多元立体的评价体制,但是不得不承认,如今多数学校仍是以成绩为标准。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三中校长和老师的努力让我们看到,特色活动课程是一切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实课改以来很多学校也都开设了活动课程,但是很多都作为课余活动,没有真正重视,更没有像三中一样精心设置。三中成功的活动课程告诉我们,活动课也可以很精彩,只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切实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耐心有信念地走下去!
学校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教育,为了孩子,为了明天,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