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东
(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江苏 苏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一味地根据考试大纲把生物考点灌输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学生缺少自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会使他们养成一种依赖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相互学习、优势互补,还会使他们囿于自己的小天地,只能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观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以及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乐于采用能够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满生命气息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生物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与决定权让位于学生,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下“主宰者”的角色转为“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由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学校对高效课堂的构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然而,有的教师不能及时地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也不能积极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会阻碍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教学效率的双提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这时,如果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以教学目标为参考点,积极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开展生物教学,这会为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插上飞翔的翅膀。
梅花得以“扑鼻香”的前提是经得一翻彻骨寒,枫叶得以“红于二月花”的前提是让生命的火焰在秋季燃烧,九层之台得以高耸的前提是第一层垒土奠定了坚实的地基。同样的,虽然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提升,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然而,有些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主与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反而认为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是相悖的。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下,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不仅不会使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优势,还会产生种种弊端。教师过于强调此时的合作,也就意味着学生彼时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而言,一方面是分组的形式化:有的合作学习只是把学生简单机械地拼凑在一起,并美其名曰“合作学习”,这种所谓的合作学习,只有合作的外壳,没有合作的内核,显现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另一方面是分工的形式化:合作学习固然可以提高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但是由于小组内部分工不明确,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另一部分就会脱离这个“合作圈”。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整个小组成员的“大合唱”,倒不如说是某一个人的“独奏曲”或是某两个人的“双簧戏”。
俗话说:“风不吹,花不开。”从某种意义来说,合作探究的问题是使“合作”之花得以绽放美丽姿容的那一缕缕春风。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时,多了一份随心所欲,少了一份精雕细琢。如此一来,虽然优秀生被插上了飞翔的羽翼,但是学困生反被戴上了“思维”的枷锁,这势必导致全班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出现两极分化。
有些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以及合作学习情况袖手旁观,甚至视而不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视合作学习为形式,让学生凑凑热闹,摆摆样子,之后就草草收场;(2)有些教师认为把放羊式教学理念与合作学习相捆绑,这就相当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予以了学生。
自主和合作的关系是一体的,是互动的,是相伴而生的,是不容割裂的。一枝固然可以独秀,但是万紫千红才是最缤纷的色彩。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时,应先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的任务,而后引导小组内的各个成员相互讨论、共同探究。
比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一节内容之前,我就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前预习这节课的内容。首先,我让学生自主预习以下任务:(1)一朵花都有哪六大基本结构;(2)一个甜美的果实都有哪两大基本结构;(3)果实的形成过程简单在哪里?果实的形成过程复杂在哪里?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点燃学生自主思考的火花,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观以及集体主义意识。
通常而言,分组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同桌两人合作的形式,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种类型,同桌两人都是“主角”。此外,有的是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种分组不仅有利于扩大合作交流的空间,也可以使不同特点、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中第六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时,我就使小组合作学习与初中生物教学相结合。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主动地遵循分组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以及性格特点等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大约是4~5人,各个小组中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大约是1∶2∶1。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生物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带领下得以进步,还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生物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重精心地设计合作探究的任务,因为合作探究任务的适合与否直接关乎合作学习效果的高低。如果教师布置的合作探究任务过于简单,那么不仅不适合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也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探究任务过于偏怪难,那么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会使他们对生物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时应做到精雕细琢,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有效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中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合作探究的任务:请各个小组从进行场所、对光需求、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来对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再比如,在教授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中第二十二章第二节“人的性状和遗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探究任务:(1)孩子和爸爸妈妈有相似之处的原因是什么?(2)爸爸妈妈遗传给孩子的物质是哪些?等等,如此一来,可以使学生专心地投入到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之中。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使每一位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以最佳状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任务,还要引导各个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探究实验中,我就积极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并对各个小组的分工给予了指导。各个小组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整个小组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与督促的作用;操作员则负责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以及永久横切片;记录员则负责把表皮、叶肉、叶脉等部位的特点记录下来;汇报员则负责撰写实验报告以及把本组的成果和全班同学分享。只有分工明确,才有利于各个成员各尽其职,也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地开展。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讨论、交流、合作、思考的主动权给予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屏蔽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情况“置之不理”,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在沟通技巧、知识技能及语言表述等方面予以学生相应的指导。比如,在教授“人体的血液循环”时,我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了恰当地、及时地引导与指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开展教学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