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君生 柳荣春
(甘肃省平凉一中)
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与初中相比,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是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增多,难度增大。例如,由标量过渡到矢量;从匀速直线运动过渡到变速直线运动及曲线运动,研究对象由直观形象的物体抽象成质点等。同时初中研究的物理问题相对比较独立,而高中物理每个版块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考物理要求学生具备五大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初中物理教学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以生动的自然规律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高中物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推理能力从单因素简单逻辑推理上升到多因素复杂逻辑推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数、代数到函数、图像、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变化。
因此,初高中物理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梯度,新入高一的学生往往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与初中相比,高中课堂教学进度快,容量大,知识点的讲解有侧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对能力的要求和培养更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制订计划、设计方案,自行操作完成。教师的讲解一般做到三讲三不讲。所谓三讲,即讲解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即为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即使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要是课前不加预习,仅凭老师课堂授课获得知识,所导致的往往是听不懂,或者对知识点断章取义的理解,课堂内容也就缺少关键的衔接,致使知识体系不完整。
初中物理课堂容量小,任务单一,主要凭借当堂的识记和理解就能掌握。高中教学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除学会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拓展和延伸,做到举一反三。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提前预习,带着疑问听课并做好笔记的习惯,课后还要进行归纳总结。部分学生进入高一后没能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习惯,导致作息时间紊乱,作业无法独立完成,知识遗忘严重,知识体系混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学习兴趣丧失,自信心缺失,甚至产生畏难情绪,造成成绩下滑严重。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初、高中物理学习过渡期间,存在着一个必须跨越的台阶,这个台阶的形成有教材和教师教学特点等因素,也有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学生心理等因素。如何解决这个高一新生物理两极分化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一物理尽管难学难教,但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生动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直观的实验,引入物理概念、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理解这门课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同化,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相关物理概念与规律,高中则要学得更透彻、更具体、更准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做好衔接和同化。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高一减缓上课节奏,站在学生的角度选用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高一新生在入校后,积极面对初、高中物理的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预习并完成导学案,认真听课并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做好复习和归纳,完成相应部分配套练习题,标记疑难部分为习题课做好准备。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认真扎实钻研习题,对同章节习题会做同类型整合,并后期建立纠错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学会解决疑难问题,及时总结并写做题后感,这也符合当前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形成性评价理念”。
我们的定位是高考,因此在高一起步阶段就要做好初高中的过渡和衔接,力求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为三年后的高考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