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实验小学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500)
小学数学不同于大众数学和中学数学,它不是以考试和钻研、深度探讨为目的。它是以六到十二岁的小朋友为主要对象,通过对一些基本运算法则的了解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轻松教学,老师起到主导作用,但目标还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1]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而沉淀下来的、在数学知识系统中一些最为基础且最具有教育价值的基本内容。经过教材编写者的加工,大部分内容已经转化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形象生动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数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性,仍然保留了高度的抽象性和严格的缜密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最大特点。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结合反映了数学这一学科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对学习内容的严格制约性,体现了数学知识与求学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之间的制约与适应的关系。[2]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制约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与直观形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处理好抽象与形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系,就应该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既要生动直观又要突出数学的本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方式去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突出数学这一学科的本质特点,强调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避免因对教学内容过度直观化而导致数学知识科学性的丢失,要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考。
第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实质性的理解。在对小学生授课时,教师要在结合具体实例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数学概念和定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实质,不要急于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公式化、符号化,避免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陷入僵硬化的状态。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具有抽象性、形象性统一的特点,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备课,难免会出现二者难以统一的情况。教师教学时,不但要深刻理解教材上数学知识的抽象,也要兼顾到小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缺乏,努力把教材上抽象的数学概念采用具体的形象去呈现。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方法有借用实物、图画影像、情景设置等,让学生通过对实物载体或情景的体验,深入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此外,教师授课过程中,也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而不是一味地将数学知识符号化或公式化。具体可将教材内容结合实例,通过形象、比喻等方式,讲解抽象概念、定理公式等,引导学生深入认知内容本质,就可避免学生数学学习变得僵硬化、刻板化。
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系统性、渐进性特点,不但要求教师系统地授予学生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合理安排课时,使较多的授课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不发生矛盾。教师指导学习时,务必考虑到学生接受的渐进性,让学生所获知识是递进且充满逻辑顺序的。在教学中,要满足这一特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顺序有一个清晰的梳理。教材编者在编写时,必然是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及对事物的认识顺序,因而教师在正式授课前,首先要对整本教材进行整体阅读,按内容顺序划出难易点,并合理安排课时,能良性推进课程内容的教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例如,正方形面积计算与多边形面积计算。先认识了正方形,学习如何计算正方形面积后,才能推及到多边形的认识以及面积计算。前者1个课时就能完成教学;后者则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2.在系统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看作一项系统设计、分散实施的工程,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从整体上着眼学生数学技能、数学理论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每节课、每次数学活动或者每个数学知识点学生学习的效果,处理好了工程中系统和分散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其接受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3]。教材上的数学概念、定理、定义、公式等抽象化知识,教师通过讲解、演示让学生接受,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延伸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去探索。例如,上了“比例性质”这个内容之后,在课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实物进行测量,如爸爸的身高和“我”的身高比例;同一个时刻,竹竿长度和它的影子的比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对课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精神,也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有一举两得之效。
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对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