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萍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化育小学,广东 梅州)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种数学教学旨在逐渐建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何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深入思考数学,促进学生数学修养的提高,值得我们思考。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思考,谈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民主,鼓励学生的发现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会设计宽泛的问题情境。下面以听过的某节课的片段为例。
案例: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前后”的教学片段。
问题情境:课件出示小动物举行运动会的主题图。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天上有小鸟。
生2:我发现了有树和红旗。
生3:我发现有很多小动物。
生4:有两只小白兔(跑道旁的)。
……
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地在表达他们的新发现。随着学生有些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虽已有些着急,却还是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眼看着时间已过去了3分钟,教师不得不自己提出了问题:“小兔在谁的前面?……”
很明显,上述的问题情境比较宽泛,缺乏明确的导向性,学生的回答虽然积极,看似热闹、活跃,但已远离了教学目标。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中,大家建议,在课件出示主题图后,问题可以这样设置:“谁来说说这些小动物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具有宽泛性,又具有导向性,让学生的活动围绕“位置与顺序”这一主题展开,使问题情境“在收敛型与发散型之间建立起很好的平衡”。
毋庸置疑,大多数情形下,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利用故事、游戏、操作等为载体,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但是有时候,有为情境而情境的生硬创设之嫌,缺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细致思考。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实践经历。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经历操作,获得体验,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学生按操作要求回答。
在预设时,期望的效果是学生有操作、体验的兴趣和快乐,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反映比较淡然,少数学生也没闭上眼睛,表现出对操作体验的轻慢。通过课后的调查了解到:全班53人,答对有6个面的有49人,答对有12条棱的有35人,答对有8个顶点的有50人。
反思: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直观性的问题情境,没有顾及学生思维水平的阶段性,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问题生成,可以直接理解为“问题的产生”,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酝酿、产生、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构建知识的过程。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要促使学生生成问题。
案例:答案不止一个(课堂教学实录)
问题情境:用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盒。这个铁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焊接厚度与损耗不计)
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状况和初步结果。大多数学生想到了同一种方法。教师选择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先在铁皮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再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铁盒。学生演示并汇报计算过程。
师问:这个结果是不是尽可能大的体积?
(投石问路。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成果,陷入思考。几分钟后)
生1:我想到了,就是把这四块方形铁皮剪成小长方形,焊接到长方体上口的四条边上,铁盒不就更深了吗?体积肯定更大了。
生2:反对,前提是高为5厘米,你这样做高也变大了。
生3:如果将铁皮左边两角剪下两块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铁皮,焊接到右边中间部分。(出示草图),那么,铁盒的长是40-5=35(厘米),宽是 20-(5×2)=10(厘米),高是 5 厘米,体积是 35×10×5=1750(立方厘米),体积比上次大多了。(许多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正当师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又有学生提问。)……
从以上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问题空间逐步扩大”,促使学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这是教学的难能可贵之处,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生成的过程中,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创新发展的过程。
某位专家曾说过: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如何创设好的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实践。
参考文献:
[1]邹煊享.小学数学教学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