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玲敏
(江苏师范大学)
生物是一门科学严谨性学科,学习生物课程首先要引导学生肯定并认同生物的科学性,通过学具的制作,能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一切追求实事求是、坚持、不怕苦。例如,学习选修3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时,对于“理解克隆羊多莉的母亲是谁”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一些困惑或者得不到统一的答案,学生通过纸板分别制作去核乳腺细胞,去卵细胞核,通过纸板的手动融合能形象地展现出后代多莉的母亲主要取决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通过纸板的制作能让学生自主构建克隆的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有更科学的认识,而不是通过猜测或是单一的背诵获得,学具的制作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用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去思考问题。学习必修一核酸的结构过程中,学生常常混淆五碳糖中不同碳原子连接的物质,通常熟记DNA分子由两条单链构成却忽略了两条链是反向平行这一结构特点,但通过学生自己手动进行磁性学具的摆弄、调整,将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这样的记忆将不再是短时记忆,而是会使学生印象深刻长久,甚至转换成长时记忆。学生在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时候,学生多是照着图片或者是网络上制作,没有真正分辨动植物细胞的内部区别,就会出现动物细胞中出现叶绿体、细胞壁等类似情况,通过学具制作,学生会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和严谨的态度对待生物,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过去的生物教学多是教师展示教具、PPT等,学具出镜率很低,而学具的制作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不再是“视觉”和“听觉”的“感应器”,而是手脑并用的“效应器”,手动的操作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正如那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远比学习本身更有意义。必修一和必修三里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内容,在刚接触染色体复制的时候,不少学生很难比较姐妹染色单体和染色体之间的区别,也会困惑为什么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却不变?若通过教师单一讲授,无法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但是通过橡皮泥或者直接通过身边的笔作为染色体进行模仿,学生自己去做一条染色体和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后,他们能够清晰地指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同样的,对于有丝分裂中染色单体随着丝粒分开和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等都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利用学具形象地摆出细胞增殖的过程,自己可以总结概括出两种分裂方式各自的特点,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学具的制作多以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有责任,包括材料的准备、制订计划、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反思交流等几个步骤,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制作积极性。学生通过合作,可以交流各自观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在互动和参与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学生不再只关注自我,而是意识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互相关心互相促进,增强了责任意识,对培养团队精神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在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制作过程中,通过各小组共同讨论出不同的方案,各小组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模型,有使用塑料、橡皮泥、废旧纸盒,更有结合信息技术利用3D设计,聚集了大家的思想理念,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模型,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果的喜悦,最重要的是制作的生成性和体验性不可往复,也使学生有了合作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性。新课程标准也提出生物学习要重在实践,同时也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具的制作,让学生从书本中跳跃出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一般以绘制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呈现,虽然直观但学生的参与性不高,通过将小灯泡、电路作为学具制作,让学生对光反应、暗反应需不需要光照,以及产物的种类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学习过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后,学生用磁性学具摆出磷酸分子头部和尾部的位置分布,从而对磷酸分子头部亲水以及尾部疏水这一知识点学以致用,这是平面的学具制作,也可以通过毛线团、泡沫等进行空间结构的制作。甚至是一张纸通过折叠也可以模拟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学具的使用使学生更拓宽自己的思维,也充分体现了实践创新能力。
[1]曾光曙.浅议高中生物学习中课堂听讲的几个关键点[J].农家参谋,2017(14).
[2]郭秀梅.浅析高中生物的实践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