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1]落实到高考测查方面,福建省自2007 年起,将《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名著列入考试范围;江苏省从2008年起,针对文科生加考 《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等10部名著;而北京市则将《红楼梦》《边城》《红岩》《呐喊》《老人与海》及《平凡的世界》的阅读纳入了2017年语文卷。
正如英国学者斯蒂夫·艾伦所说,名著“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它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2]。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对于正在学习写作的高中生而言,名著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宝库——不但可以启发写作灵感,提供作文素材,还可让学生学习、借鉴实用的写作手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实践了三堂“读名著,促写作”的指导课。
教学环节有三:
环节之一:师生讨论如何从名著阅读中汲取作文灵感。课堂上达成以下共识:
1.少数作文题,题目本身与“阅读”、与“名著”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如2017年全国Ⅱ卷考“中华名句用用看”、浙江卷考“三本大书”、山东卷考“24小时共享书店”;2016年天津卷考“我的青春阅读”、北京卷考“神奇的书签”;2015年汉语文卷考“阅读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该类题目,一般可以直接评议某部名著,或叙述自己与名著“结缘”的经历。
2.绝大多数作文题与名著的关联,需要写作者凭一双慧眼自行发掘——拿到题目后,不妨先“咬文嚼字”,明确其内涵;进而发散思维,考虑自己熟读过的哪部名著,跟眼前的题目有某个契合点,提取该部名著中哪一信息入题较为合理……经层层筛选,锁定有关人物或故事情节作为写作的由头。
环节之二:印发2017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大圣探亲》、201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我控诉》,以及谈歌的《华容道事件真相》、侯国平的《香菱跑官》等时文(文章由学生参与选取),师生一起梳理依据名著构思作文的常见方式:
1.品评名著,即写成杂感、读后感、人物评论,或整体评价,或摘引原著人物、情节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教训)。如《我控诉》一文,品评的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作者熟读《复活》,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烂熟于心,因此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他(或她)善于借水行舟,在评论名著的过程中把“你刚强不屈的个性体现在你敢于直面别人回避的现实问题上,你勇敢地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便是大无畏人格的体现”这一思想表达出来。文章标题颇具视觉冲击力,“我控诉”对应了作文材料中的“说话”,这里的“我”不仅指考生,也指托翁,又指小说主人公聂赫留朵夫。通篇采用第一人称,便于倾诉,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
品评名著的变式是在反弹琵琶中“歪评”名著,即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故事与人物。如杂文 《华容道事件真相》,探讨在华容道杀不杀曹操的问题上,刘备、关羽、诸葛亮各人当时的心态,各人所处的地位对放人态度的影响,推论出的观点一反人们对关羽报曹恩、徇私情的批评,指出关羽不杀曹操是因为刘备要当皇帝,关羽想让刘备当皇帝,诸葛亮也想让刘备当皇帝(“当初关羽若放马过去,一刀结果了曹操那厮的性命,刘备还当得了皇上吗?还不得乖乖地把汉献帝接回来,刘备只能当皇叔”)。这些推理想象,都是以让刘备当皇帝这个假设为前提得出的。文章借古事批判现今世俗的趋利思想,独出机杼,令人叹服。
2.新编故事,即利用某一部名著作为底子,合理地掺进现代元素,重新编写出一个故事来。结合《大圣探亲》《香菱跑官》等范文看,新编故事,应注意以下几点:(1)扩大知识积累,丰富文学素养。可以说,熟读名著、消化名著,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编好新故事的必要条件。(2)出奇制胜,折射出现代生活的面貌。一方面,相对于原作,新编的故事骨架可以不变,即人物可以不变,主要情节也应有那么一个影子;另一方面,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故事新编无非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所对照、有所联想,所以其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当代,写作时就要用当代人的眼光观照古人古事(最好能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发掘出新的意蕴)。(3)有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故事新编应追求较深的含蕴,或揭露假、丑、恶,或歌颂真、善、美,或对一些落后的传统意识展开反思,从而使读者获得教益。(4)文笔力求洒脱。穿古人衣服,说现代人的话,未尝不可。
环节之三:学生练笔——以“羞耻之心”为话题,采用“品评《红楼梦》人物”的形式构思作文,或者写一篇“新编《红楼梦》”。同学习作中涌现出一批精彩之作。
【作文示例】
黛玉住院(节选)
陈琳
……
主任一听“林黛玉”三字,顿时停下笔来,眼珠转了几转,热情地问:“姑娘来此看病,该是公费吧?”不待黛玉回答,紫鹃抢过来道:“自然是公费,没的还让咱们姑娘掏自己的月钱不成?”主任笑道:“我说也是呢。普天之下,谁不知林姑娘是贾府老太太的心肝宝贝!”于是提笔写下:“住高干病房,全面检查,押金万元。”黛玉犹豫道:“这病没什么要紧,不过是偶感风寒罢了,还用得着住院么?”紫鹃劝道:“姑娘的身子骨向来就不结实,这回住院检查一番,岂不是好事?还是先住了再说吧。”当下办了住院手续,住进了窗明几净的高干病房。
……
恰好宝玉出远门回来,听到消息立即前去探望。他驱车来到医院,接过药单,一一过目。看到“腰穿”一项,忙问黛玉:“妹妹做这项检查,可受得住?”黛玉一看,心中好生奇怪:“这项检查,原本没敢做呢,怎的就算了进来?”再仔细一看,什么“八宝营养液”“中华鳖精”等10多张药单,都是从未用过的。紫鹃慌了,将所有费用相加,共计10万元整。宝玉苦笑道:“这几年我走南闯北,宰人的事见得多了。像妹妹这样的感冒,吃上两粒新康泰克也就好了,哪用得着如此折腾?看来妹妹是受骗了。待我去同他们说理一番。”
虽经一番理论,去掉了不少费用,但粗略地一加药费,发现还是有五六万之多。宝玉气呼呼道:“竟有这种事儿!妹妹,咱们走!”说完,便欲拉着林妹妹的手回去,却见桌上有一支笔、一张纸,就挥笔留诗一首,这才离去。
当晚,医生查房,不见了黛玉、紫鹃,却见桌上有诗一首。诗曰:“林妹妹误入载仁院,要钱请到大观园。大观园有个王熙凤,敢跟你们蹦三蹦!”一时间医生们怒气冲冲,纷纷提出要状告贾府。究竟载仁医院和贾府如何公堂上相见,且待下回分解。
师生评析:文章以新编的形式,演现代生活的剧情,有力地讽刺了某些医疗机构惟利是图、坑害病人的不正之风。文章构思精巧,收篇含蓄(以“且待下回分解”留下了余味);给医院取名“载仁医院”,妙用谐音,引人颔首微笑。
具体的教学流程:
步骤一:师生同读2017年高考两篇佳作(河南考生的《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和上海考生的《摸着预筹的石头,涉过生活的激流》)。佳作节选如下:
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管子》有言:“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我所认识的中国,又是一个长幼有序、温文有礼、懂得分寸的中国。
就说吃饭吧!这里的规矩是:长者为尊,幼者承欢膝前。《红楼梦》中有“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一回,“凤辣子”笑语谑谈,逗坏了老祖宗。诸子侄敬奉老母,一餐饭除却山珍海味、金樽玉盘,还有严谨的礼节、长幼共聚的天伦之乐。
烹饪亦有诸多规矩,孔夫子在吃上就非常讲究,他老人家曾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中华文化于开阖博大处,如海纳百川;于细谨微小处,亦有讲究无数。此种大之大处,小之小处,让人啧啧称奇。
摸着预筹的石头,涉过生活的激流
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巨著《俄狄浦斯王》一开场就是俄狄浦斯向祭司咨询神启。一个对于未来的预测,也许会带来一点心安。
……
我们固然无法预测生活,也不能够像《星际穿越》的主人公那样直接降临到一百多年之后的未来,但却可以预筹生活。每一个个体都是理性的存在,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逻辑能力去预判,去筹划,不是单纯地描绘桃花源,而是规划去往桃花源的路,去做一个桃花源的旅行计划。哪怕人终曲散,桃花源的小洞也无从寻访,但是“规往”的“欣然”,毕竟还是体验过了;而预筹的过程与接下来的打拼,才是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
……
食指其实是在与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遥相呼应。普希金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食指所谓“固执”,普希金所谓“镇静”,我理解为理性的预筹——既然不能指着预测来生活,那就只有踏踏实实地“固执”“镇静”地向前走去。预测没有筹划做基础,只能是空中楼阁,免不了由盲目乐观堕入绝望的深渊。相反,理性主义的人们不会有宿命感,反而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我看不清下一站的模样,却看得见通往远方的轨道;换言之,前往每一站的路该怎么走,我必须认真规划。
殷墟甲骨卜辞中有段非常有意思的话:“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中国上古的人们和西方的俄狄浦斯是一样的,渴望预测未来,这样可以带来确定性、安全感。然而他们不知道,毫无根据的预测所带来的可能是更加深重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只有那些理智而谦卑的人们,会懂得我们只能摸着河床的石头,一步步试探着前进,每一步试探都来源于你对下一步的筹划。目标就是前方,至于前方究竟是绿洲还是沙漠,是海洋还是新大陆,一切都不可预知,但是一切都必然会到来。
步骤二:归纳两篇作文使用材料方面的特色
1.前者关注中国名著——谈及美食,考生并不仅仅以美食的色香味来诱惑读者,更注重的是美食背后的文化,譬如餐桌上的长幼有序、天伦之乐,在中国的烹饪中发现中华文化的“于细谨微小处,亦有讲究无数”,所引用的《红楼梦》《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堪称最佳经典;《管子》名句的援引,也自然妥帖。
2.后者聚焦域外名著——中心论点是“毫无根据的预测所带来的可能是更加深重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一切都不可预知”,却可以一步步加以筹划,这一观点认识深刻、境界高远;主体部分有机地让索福克勒斯的 《俄狄浦斯王》《普希金诗选》以及《星际穿越》等西方经典联翩而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步骤三: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那些书生意气的学子,总是按捺不住地要阐述他们卓尔不群的人世观照,比如史铁生笔下的“合欢树”和那根绷紧的“琴弦”,因《月亮和六便士》而垂名的毛姆发出“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的拷问,米兰·昆德拉对捷克人生活的评价,卢梭“将模子打破”的呼唤等,尽在笔下生辉;而那些博览群书的学子,又总是压抑不住地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阅读品位,比如黑格尔的哲理、朱光潜的美学、博尔赫斯的“迷宫”、闻一多眼中的“死水”、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人间词话》对子瞻等四人的赞誉等,均能用得恰到好处。这些学生选用素材时,大多摆脱了世俗的流行乐、连续剧模式,跳出了校园的数理化小悲欢限囿,他们畅游于人类历史的漫漫星河中,撷取的是那些尘封在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名著里的美玉明珠。
步骤四:要求针对高考作文题“车来车往”“总有一种期待”“智慧的景象”,分别从名著中摘选素材,并简要说明该则素材如何使用,以备集中交流。
本堂课主要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活学活用 “细节生辉法”与“虚实相间法”。
首先,师生结合名著中的经典片段、锦词绣句,明确这两种技法的基本特点:
1.细节生辉法,指对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情节发展的细小环节进行细腻、形象的描写,其特征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比如《红楼梦》中写嘴:
刘姥姥吃了饭……舔唇咂嘴的道谢。(第六回)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第八回)
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情景……个个咬指吐舌。(三十三回)
周瑞家的四人听了凤姐儿念了,都吐舌头摇头儿。(七十回)
旺儿家的看着凤姐,凤姐便努嘴儿。(七十二回)
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撅着嘴……(九十一回)
学生的评析是:嘴虽不似眼睛,秋波流转,顾盼多情,但它也不是无情物,口形的一丝差别,就能表现出相异的情感——“舔唇咂嘴”,是何等心满意足;“抿着嘴儿笑”,是多么矜持自得而又心底坦然;“咬指吐舌”,是多么焦虑而措手不及;“吐舌头摇头儿”,是多么惋惜失望而又无可奈何;“努嘴儿”,不是自命不凡,就是示意别人;至于“撅着嘴”,不是故意顽皮,就是怒上心头……真是意味丰富,妙不可言。教师提示:事实证明,像《红楼梦》《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们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们通过无数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
2.虚实相间法,指虚写(留有空白)和实写相结合,从而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如《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作者就通过衬托蓄势和虚实相间两种手法,把战斗的场面描画得曲折动人,有力地突出了关羽的神勇。开始写华雄连斩俞涉、潘凤,众人大惊失色,袁绍感叹颜良、文丑不在。这是衬托蓄势。当关羽请战时,袁术袁绍讥笑他身份低微,曹操却送上热酒与饮。关公辞谢:“酒且斟下,某去便来。”遂提刀上马,飞奔出关。“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在这里,关羽如何斩华雄,完全是虚写,但我们从震天的鼓声、喊声中,可知战斗的激烈;具体的刀枪往来,完全留给读者自己想象。这虚写使作品含蓄有味,别具一格。
接下来,布置学生当堂演练——完成命题作文“下意识的一瞥”,要求用好“细节生辉法”或“虚实相间法”。
【学生作文示例】
下意识的一瞥(节选)
张本
那是去年春节里的一天,我早早地从自家来到老宅,想和楼上的姐姐侃侃电脑游戏。大人们大都出去造“四方城”了,偌大的客厅里只有年老的曾祖母在。
……
哦!原来在吃儿女们为她剥好的花生仁啊!想到曾祖母已年过90,在晚年能享受这般清福,恐怕也是每个老人的憧憬吧!
我这样想着走上楼梯,准备去姐姐房中。正当我快走上楼时,眼睛下意识地朝客厅瞥了一眼,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曾祖母的手正伸向花生盒中!这是怎么回事?明明有子女为她剥好的花生仁,为何还要去拿带壳的花生呢?我饶有兴趣地停下脚步,准备一睹究竟。
只见曾祖母颤抖着满是皱纹的手,缓缓地伸向花生盒中——她的手犹如一枝腐朽的枯木在风中抖动。她慢慢地将花生放入牙齿边,然后停顿了一下。我感到她仿佛深吸了一口气,我也屏住了呼吸,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凝结住了。忽然,她的全身微微颤抖,头往下一低,背也跟着弯了一下,只听“喀嚓”一声,刚刚还很迟缓的她,只一瞬便咬开了花生。接着她笑眯眯地,很满足地把花生仁放到面前的一堆中,然后又缓缓地伸出手去,再深吸一口气……
啊!原来那一堆花生仁,是曾祖母一粒一粒咬出来的!霎时,空气中溢满了爱的芳香,充盈着幸福的味道。
师生评析:本文值得称道的优点是选材好、描写细。作者先展示去年春节里那“下意识的一瞥”,进而情动于中地感悟到曾祖母的行动中 “溢满了爱的芳香,充盈着幸福的味道”。文中细节描写真实而精细,读来如在眼前,感人至深。
最后一个学习步骤:明确古今名著中写作手法的运用可谓丰富多彩、不胜枚举——除了前述二法,另有 “欲擒故纵法”(范例如 《史记·西门豹治邺》)、“抑扬相生法”(范例如《三国演义》对马谡的塑造)、“隐喻象征法”(范例如《老人与海》),也尽可灵活地“拿来”,为我所用。至于《堂·吉诃德》夸张讽刺的手法、《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的写法等,也都足资借鉴,可在平时的作文中作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