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散文复习
——以“听雨”主题散文教学为例

2018-02-24 03:21
学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苦雨雨声群文

2017年全国卷结构的调整为一线教学指明了某种新的方向,特别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由选考变为必考,给高考复习带来不小的挑战。而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来说,在全国卷退隐多年的散文又重出江湖,于是,散文复习便又重新提到广大一线任课教师的日程上。

在以往的散文复习中,最基本的方法是梳理散文的考查题型,主要有概括内容要点(中心主旨)、分析结构艺术、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以及考查散文探究题等角度。或以练代讲,或边讲边练,再辅之以高考真题、省市模拟等。这种复习方式,乃前人草创,威力无穷。考生据此可以较为系统地掌握高考考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而后突破。但问题是,这种复习方法孤立了所读的每篇文章,考生在紧张的复习时很难形成对散文的具体感知与审美体验。技巧与判断似乎永远在“术”的层面,难以深入文本核心,在读者与作者之间终有隔阂。而这种隔阂不利于考生的散文复习。

群文阅读似乎可以突破这种孤立的阅读现状。群文阅读全称是群文阅读教学,近年很受语文学界的欢迎,它以某种核心问题或主题为统帅,以一定的方式整合同主题的多种文本,并通过比较阅读、探究、归纳等方式进入到文本核心层面,以此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确定的“听雨”主题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是为散文专题复习而服务的,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活动设置等会有所变化。

一、主题与问题:散文复习的初级起点

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散文复习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要确定的便是散文的主题。主题的选取不要过于生僻,这样或不利于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或可能很难找到相关群文,阅读教学会进行不了。2014年全国卷中有一篇是叶延滨的《听雨》,作者由听雨而想到童年小城中古旧的记忆与此后关于雨的酸甜苦辣,并最终归结到“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个主题上,脉络清晰晓畅,很适合学生阅读与品味。因此,围绕“听雨”主题,我们选择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林如求先生的《听雨的奢侈》、季羡林先生的《听雨》、熊召政先生的《黄山听雨》以及聂鑫森先生的《听雨》等5篇文章,以记叙、抒情为主,除哲理散文外,基本包含了散文分类中应有的种类。

虽是“听雨”主题,但文章或曲尽其妙,或直抒胸臆,不尽相同。在确定主题之后,还要梳理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与共性,这是最基础的工作。《黄山听雨》偏于记叙,以黄山遇雨而不能游览为因,以心情变化为线,以在听雨的背景下饮酒、烹茶所生发的情感为依托,次第论述,很有味道。其余各篇,《听听那冷雨》主题严肃,大陆与台湾,盈盈一水间,文笔高华,情思忧郁;两篇《听雨》及《听雨的奢侈》因听雨之时间、地点的不同抒发了别样的情感。

以群文的方式进行散文复习与以此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需要锻炼学生对散文的感知能力与解题能力。为此,共同学习各篇章之后,师生共同梳理出虽同为“听雨”主题,但情感各异:可以借其抒发人生澄明晦暗、乡愁家思、古情今恨之感受,可以因少年、中年之不同时间的流逝及城市、乡村之不同空间的剥离感受时代的发展及个体心境的变迁。由此,师生再一次理解了散文文本特点:“听雨”只是情感由之生发的载体,感悟可广大无穷。

同时,师生也共同整合了各篇文章所列的考题,共有含意题、文学鉴赏题、作用题、内容梳理题、探究题等5大类。以含意题为例,包括叶延滨《听雨》在内的6篇文章,共设置了3小题:

1.解释句子含意: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叶延滨《听雨》)

2.解释句子含意: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熊召政《黄山听雨》)

3.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 ‘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季羡林《听雨》)

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中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项,可见含意题乃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上述题型,师生又共同总结出了语句含意题的答题角度。一方面,注意对语句表面意思的理解,有时也要考虑手法的运用。如上述第一小题的答案: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另一方面,注意抒发的情感。如第二小题答案:作者游黄山的兴致被雨浇灭了,抒发作者的遗憾之情;最后,需要考虑两者的综合运用。如第三小题答案: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

值得注意的是,语句含意题有时候可能跟词语含义题(如2017全国卷对“窗子”含义的理解)结合起来考查。上述第三小题,就需要先理解“俗人”本身的意思,再理解语句的意思,这样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要想充分理解语句,需要注重语句本身及关键词语的表面含义、引申义、手法的运用、表达的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听雨”主题群文复习的其他题型也依样总结。

二、解题与出题:散文复习的应有之义

群文复习在提升解题能力的同时,会注重训练学生以在“听雨”主题复习之中习得的能力,站在出题者的角度审视散文的考查路径与角度。当然,这种审视需要以“听雨”散文的感悟为依托,但不拘泥于此。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散文解题思维能力,我们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苦雨》(作者是周作人)作为出题篇目,并规定每个学生参照上述群文及2017年全国卷的散文所设置的题目出一道客观题 (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简答题)。客观题要标明设错选项的角度,主观题则要求从形象、主旨(情感)、手法、结构或探究等方面出题。学生出题如下:

1.客观题: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中“滚过大树港”中“滚”字生动形象,富有动感,赋予了波浪鲜活的生命力。

B.本文的体材为书信体,首尾呼应,以“苦雨”为线索,体现作者对人生冷峻的思考。

C.作者在第三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雨声的吵闹给他带来的烦躁之感。

D.本文因雨写起而又因雨停结束,中间加入许多杂论,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E.文章主题为“苦雨”,全文皆从“苦”字着手,表达了作者对于雨天的苦恼之情。

解析:B“线索”不正确;E“苦恼之情”分析有误。

2.主观题: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

①喜雨。文章首先从卧船听雨的恬静、暴雨行舟的豪气及沙漠雨中赶路的悠闲写起,表达作者对雨的浪漫想象,与文题形成对比;

②苦雨。雨引来了梁上君子,又浸湿了书房。作者笔锋一转,写出平常遇雨的种种不快,写出了真实的生活图景。语气中蕴含着幽默感,体现了“苦雨”之情;

③苦中有乐。文章借孩子及蛤蟆对雨的喜爱,表现作者苦中作乐的豁达与乐观,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上述客观题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两个错项分别从结构线索与情感的角度设定,难度适中;客观题则需要把握文章的内容,也能看出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掌握的宏观鉴赏能力。其余题目如 “鉴赏文章某一划线句子”“为何以‘苦雨’为题”“作者在第四段描写虾蟆的用意”等都是不错的。当然,出题的质量不是我们最终的要求,关键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散文的考查方向及出题的用意,并较为准确地抓住考点。

三、审美与感悟:散文复习的终极追求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确立的必修7个学习任务群中,有一个是“文学阅读与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不是先验的,它需要审美与感悟作为基础。“听雨”主题群文阅读为学生对“雨”及“听雨”情感的抒发提供了蓝本与载体。因此,在上述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我们又设置了“写一篇散文”这一环节,文章题材不拘,可以是哲理性的,也可以是状物写景的。通过写作,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各种细腻的情感。例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一篇以辛弃疾“听雨”诗文为研究对象的议论性文化散文,学生在对辛弃疾诗词中的“自然之雨”与“想象之雨”分析之后写到:

这里的风雨是历史沧桑变幻之风雨,诗人听雨,听到的是低回迷蒙,是英雄人物随岁月流逝,陡化尘土。“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去”。则是这种想象之雨的巅峰,春光在风雨下匆匆流逝。此中之雨,是政治烟雨之低迷,是南宋朝廷之式微,是有志之士饱受磨难,是不遇明主之恨,是不堪回首之悲。风雨加身,英雄失路,忠臣见弃,以身许国的巨大孤独感与时代隔阂皆由这千古雨声倾泄而出,将抽象的难以名状的复杂心绪具象化。无可否认,稼轩词中的雨声是富有灵魂的。

又如学生在另外一篇《听雨》中描写江南听雨感受的片段:

几个城市停留过,或长或短,而每次下雨的时候,我都会放下手中的事,闭眼倾听:雨敲瓦片的声音,雨打树叶的声音,雨从屋檐上滴落的声音,间杂着风吹声、人们的谈话声、远处的狗叫声、四轮车的轰鸣声。透过声音,我仿佛看到门前的那片草地、那条小河;看到了周围永远沉默的大山,看到了田里的庄稼,看到了这个宁静的山村和在这个村中时而忙碌时而悠闲的那些我所熟悉的人。

以上两个写作片段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由“听雨”群文阅读所生发的审美感悟:写历史人物,借诗词之风雨,写山河之变换,身世之愁苦。文章雅而深,感悟独特而有质感;写田园听雨,透过雨声,感悟到田园之风物与岁月之变迁。感情真挚,文风质朴。

散文复习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题型是远远不够的,试图在做题中突破散文专项,最后可能铩羽而归,题量的增加也可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听雨”群文阅读的旨归便是让学生在“听雨”群文阅读与复习后,掌握基本题型并增强对散文的审美感,进而将这种审美能力带入到其他类型的散文阅读与复习中,这可能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苦雨雨声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雨声说些什么
听雨声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雷雨》中的“雨声”
多日秋雨逢晴有作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
悼亡妻
云和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