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姓名的语音修辞特点

2018-07-18 11:45
学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叠音用字声调

姓名是一个人的指称符号,文化色彩颇为浓厚。无论是父母给孩子起名,还是自己给自己改名,完全是个人行为,旁人无权干涉。名是自己的,可名的称呼、使用,却是完全的社会行为,个人无力控制。因此,人们在起名时,首先考虑到的是给人以美好的联想。但同时,姓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它们相互结合而又彼此独立,一个拥有美好寓意的名字称呼起来却不一定悦耳,反之亦然。而实际上,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为了让别人能够轻易而又深刻地记住自己的名字,就不仅要在意义上下功夫,还应当使名字朗朗上口,响亮悦耳。

汪红艳从汉族人姓名的修辞效果方面简要评判了姓名特点,但篇幅过短,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郑艳萍通过量化研究,分析了姓名在声韵、字调、谐音、叠名四个方面的使用情况;彭彬从音色、音高、音节要素方面分析了姓名的语音特点,但仍不够深入,且此后关于汉族姓名语音特点的研究便停留在了浅层阶段。因此,姓名的语音特点问题就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为此,文章对1682个姓名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说明

在汉族姓名与语音的关系上,共包括五个方面:声韵结合的效果、声调的平仄搭配、谐音的联想、叠音的运用以及方音的影响。本文在调查过程中就首先从这五个方面入手,以发现人们在姓名的语音特点上所忽视的问题。本文的调查对象为安徽师范大学2017级研究生,共计1682人;女生1014人,占总数的60%,男生668人,占总数的40%;两字名629个,三字名1053个;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其中以安徽省学生居多。声韵使用情况进行了量化,目的在于发现人名用字的语音分布并从中找出不足之处;平仄搭配、谐音、叠音以及方言影响则在全部样本中进行对比考察。

二、声韵的命名取向——读音顺耳,朗朗上口

(一)声母与韵母

韵腹是音节中的主要元音,是韵母的主干,声音最清晰响亮,因此在调查中,首先对调查对象姓名中的韵母进行分类,按照韵母主要元音的响度大小分为三类,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将姓列入调查的范围,因为姓是由父母决定的,不可变更。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A 类:以 a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响度最大:a、ai、ao、an、ang、ia、iao、ian、iang、ua、uai、uan、uang、üan,共 14 个;

B 类:以 o、e、ê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响度次之:o、ou、iou、uo、e、ei、en、eng、ie、uei、uen、üe、er,共 13 个;

C 类:以 i、u、ü、-i(前)、-i(后)为主要元音的韵母, 响度最小:i、in、ing、u、ong、ü、ün、iong、-i (前)-i(后),共 10个。[2]

类别 韵母使用情况A类B类a ai ao an ang ia iao ian iang ua uai uan uang üan 59 37 75 130 61 97 108 131 61 12 4 31 18 94 o ou iou uo e ei en eng ie uei uen üe er 3 17 30 19 43 92 68 120 42 141 91 73 2 i in ing u ong ü ün iong -i(前) -i(后)172 144 346 88 114 90 74 11 29 30总计 2757 C类

现代汉语共有39个韵母,在所调查的姓名中出现的有37个,缺失的两个韵母为ê和ueng,原因是ê的用字只有“欸”一个,ueng的用字只有“翁、嗡、瓮、蓊、滃”以及一些难写难认字,并不常用,因此用在姓名中的概率也就更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姓名用字在韵母上的分配显示出极大的不平衡性。从总体来看,A类韵母数量最多,为14个,使用总次数为918次;B类韵母数次之,为13个,使用总次数为741次;C类韵母数最少,为10个,但使用总次数最多,为1098次。其中,使用频率最低的是 er(2)、o(3)、uai(4)这三个韵母,其中,用“er”的字为“儿”和“尔”,名字分别为“吴可儿”和“盛尔杰”;用“o”的字为“博”和“波”,名字分别为“张依博”、“林博”和“朱凯波”;用“uai”的字为“帅”,名字分别为“王帅”、“王帅”、“周永帅”和“杨帅”,有两个姓名重复。这三个韵母所属字数量很少,且大多并不常用,甚至有些字带有贬义,如“児、唲、迫、破、粕、崴、坏、歪”等等,因而出现的次数少也在情理之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ing(346)、i(172)、in(144),共662个,其用字主要集中在婷 (62)、静(38)、明(24)、玲(23)、占总数的 24%,且名字中带有这四个字的多数为女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中国的传统命理学认为,男性属阳,女性属阴,这一观念贯穿古今,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名字上,男子之名多含阳刚之气,女子之名多有阴柔之风。本身形容女性的语言就是阴柔的,因此,女性起名时的高频用字往往能够体现出女性温柔、美丽的一面,如“婷、玲、丽、梅、静、艳、萍、慧、莉”等,这些字通常在读音上开口度较小,响度较低。而男性起名时的高频用字往往在读音上开口度大,响度高,倾向于阳刚、健壮之意,如“康、刚、健、强、阳、杰、鹏”等。不过,在现代和平社会,远离战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男性起名用字也在逐渐转化。有些父母在给男孩起名时,也渐渐倾向于儒雅、善良、帅气、谦逊之义,如“林、冉、嘉、萧、贤、竹、儒、钰、俊”等。这其中的有些字的韵母也呈现出开口度小,响度低的特点。再者,姓名中的尾字在选字时要选取主要元音开口度大的字,即使为了追求美好寓意而不能很好的顾及到语音,也可以在称呼的最后给人以洪亮之感。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们缺少音韵学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前字起名时选取带有A类韵母的字,那么此姓名将是响亮悦耳的,如“夏丹、张江阁、周兰、张高亮、郭嘉耀”等;若选取带有C类韵母的字,尤其在姓和名里每个字都是的时候,此姓名则无疑在响亮悦耳上相对逊色,如“宁静、宁敏敏、殷明敏、孔庆玲、金欣欣”等。

“现在不少基层医院、县医院、地级医院,无论是规模还是装备配置,都已经非常领先,他们不缺硬件,缺的恰恰是软件,是规范的管理。”何斌指出,省医院下一步将利用医联体平台和协会平台,向更多基层医院辐射关于医学装备全生命周期的相关管理经验。

姓名除响亮悦耳之外,还要注意读起来顺口,易于称说。这就要求在起名时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同声母韵母字,即双声叠韵字。在诗歌、散文的适当地方用上双声叠韵词,能造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姓名中的同声母同韵母字情况则与双声叠韵不同。一则姓名很短,一般两三字,最多四字。再出现双声、叠韵,发音显然太单调。二则名字由个人选取,有充分的自由,并不受现成词汇的限制,所以完全应该而且有可能避开它。用上后,未必能取得诗歌、散文中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语音修辞效果。而在调查过程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如“吴巧娇”,这个名字能够让人一眼看出是个女性用名,且取名者将女性的心灵手巧的特点添加其中,但对于他人而言,名中的两个字韵母都为“iao”,读起来重复,感觉拗口。再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宁静”,韵母都为“ing”,鼻音韵尾韵母,读起来不顺畅,重复成说甚至造成舌根的酸痛感,虽有宁静美好之意,但从语音角度来说却不是个很好的名字。又如“方芳”,声母均为“f”。另外,若姓和名选用双声叠韵字,也会显得过于单调,因此,在起名时要尽量避免。

(二)多音字与生僻字

汉语中有大量的多音字,而同一个字不同的读音也会造成意义的不同。因此,为避免被人误读,在起名时应尽量不使用多音多义字。有些姓本身就是多音字,但作为姓氏时,往往是固定的读音,如“朴(piáo)、 仇 (qiú)、 秘 (bì)、 解 (xiè)、 单 (shàn)、 折(shé)”等,而名则并非如此。用在名中的字往往有多种含义,不同的含义也会影响名字的好坏。当多音字用于姓名中时,人们往往无从辨别其意思,对于称呼此人则更是望而却步,从而造成多次见面而不知如何称呼其名的尴尬场面。在女性用名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字是“茜”。“茜”有两个读音:“qiàn”和“xī”。这两种读音都可用于姓名中,以 “xī”为多。读作“qiàn”时,指“茜草”,也可指深红;读作“xī”时,多用于外国女子名字的译音。但这两种解释并不能在称呼时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带“茜”的姓名多为单名,人们无从知晓取名者使用此字的具体用意,因而造成称说错误的现象。

同样会造成不易称说的尴尬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生僻字的使用。有些人为了追求意义,想到了好的名字就开始使用,但并没有考虑到他人是否认识。这就使得用名人在日常交往中要不断地告诉他人自己名字的读法,甚至其他人在称呼时随意揣测读音,依靠部件或偏旁来读,让人哭笑不得。如“朱夔、李居旖、李灵欷、姚怡彧”等,特别是“姚怡彧”,不仅有生僻字,且三字声母均为零声母,都是齐齿、撮口呼韵母,读起来不顺口。因此,在起名时要尽量避免生僻字,若非要有这一生僻字所蕴含的意义,则可用其他更为常见的同义字或近义字替代,这样更为妥当,便人利己。

(三)方言读音

汉语普通话是全国人民的通用语言,但对于一些方言区的人来说,正确的发音却是相当有难度的。汉语方言复杂,普通话声母韵母在各地方言中都有误读的现象,在选用人名时,本地方言中容易读错的声韵母要尽量避免。对于闽方言的使用者来说,“f”和“h”的发音是一大难点,常常会将“f”发成“h”音。因此,对于这一地区的人来说,取名时应注意尽量避免选取以“f”为声母的字,如“福、发、粉、芬、飞、樊”等。对于大多数南方人而言,区分“n”和“l”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l”的发音不成问题,而会把“n”发“l”音,如“牛奶”读成“liú lǎi”,“妞妞”读成“liū liū”等。因此,在姓名中,女性用名常用字“娜”就应当避免,举个反例:“李丽娜”,对于分不清楚“n”和“l”的人来说,称呼这个名字就会闹笑话。特别是将以“n”和“l”为声母的字放在一起使用,更会让人无所适从,如“李南林、刘暖兰”等,应当尽量不取这样的名字,以免造成误会。再者,很多人不会区分“in”和“ing”,这两个音都有人会混淆。而在调查中可以看出,“in”和“ing”的使用次数很高,“in”有 144 个,“ing”有346个,占到了总数的18%。取名时选用带有这两个韵母的字,不仅会由于方言音的影响而称说错误,同时费劲拗口,听起来也颇感不适。同样,在一些方言中,“z、c、s”以及“zh、ch、sh”也容易相混,如爱国将领张自忠,姓名三个字的声母分别是zh、z、zh,这些声母本是容易相混的,同时出现在一个姓名中,读快的话,难免使舌头“手忙脚乱”。

三、声调的命名取向——抑扬顿挫,响亮悦耳

(一)声调的搭配

普通话的调类系统来自古代汉语的调类系统。在我国南朝齐梁之际,就有人把古汉语分为四类声调,即“平、上、去、入”。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在古代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声调,可是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人有音乐旋律的美感。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的特点是有声调,就是正是这一特点造就了汉语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因此,在考察汉族姓名的语音特点时就不能忽视声调的重要性。对于姓名来说,声调的搭配是否得当,就决定了姓名是否抑扬顿挫,能否给人以悦耳的音乐美。

在对样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单名的声调类型通常可以分为两类:1.同调型。如:潘娟、汪芳、高鹃、朱清、李雪等。这类姓名中,姓和名的声调相同,本就只有两个字,读起来就更加缺少变化,让人觉得单调平淡,少了节奏感和音乐美。2.异调型。这类姓名的两个字声调不同,如:钱慧、房聪、苏慧、李灿、刘庆等。同时,声调有抑扬之分,即古代人所讲究的“平仄”,在取名时将“平仄”放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变更能锦上添花。因此,在异调型内部又可以分为两小类:a.抑扬型。不仅两个字的音调不相同,所属的平仄类别也各不相同,有平有仄,抑扬顿挫,给人以更直观的音乐之感。如:董科、杜梅、许鹏、杨磊、程贺。b.同平同仄型。即单名中的两个字同属平调或同属仄调。这类姓名虽声调不同,但相比抑扬型的姓名来说,稍为逊色,如:房聪、吴峰、何真、夏伟、李惠、孔锐。

三字名的声调搭配类型可以分为三种:1.同调型,即三个字均属同一个调类,缺少应有的音调变化,读起来令人感觉平淡无奇,这类是起名时最应当避免的,如:王清娟、方千千、汤昭椿(阴平)刘红梅、刘祥和、吴晴来(阳平)李美咏、孔海敏、许雅美(上声)向玉亮、邵振毅、魏曼丽(去声)2.部分同调型,指三个字中有两个字属于相同调类,从中又可以分出两个小类:a.连续同调,即姓名中的前两个字同调或后两个字同调,如:刘宏宇、张江阁、于明秀、江美雪、朱柳仿。这类型名在称呼时有稍许变化,读起来不至于太过平淡。b.同调相隔型,即姓名中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同调,如:朱梅宣、冯亚麟、刘欣宏。这类型名因同调的两个字被不同调的字分隔了开来,所以总体上有抑扬顿挫之感,值得提倡。3.完全异调型。这类型名中的三个字所属声调各不相同,读起来顺口,悦耳动听,如:李春霞、楚宁静、胡晓冬、杜晚秋、杨振中。

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做变调。姓名中虽字数很少,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字,但若由于语流音变而造成了变调,则有可能在称呼时变成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名字,造成误会。最常见的是上升变调。在三字名中,若两个上声紧密相连,那么前一个字的调值就会从214变为35,如:朱柳仿,实际读出来的音会变成 zhū liúfǎng;柳远清,实际读音变为liú yuǎnqīng。 若三个字都为上声,那么第二个上声则同样会由214变为35,如:李美咏,实际读音为lǐ méiyǒng;许雅美,实际读音为 xǔ yáměi。 因此,在起名时应尽量避免两个甚至三个上声相连的情况。

(二)尾字声调的选择

姓名在称呼过程中有抑扬顿挫之分,同样,在姓名称说结束时,也应当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因此,在姓名最后一个字的声调选择上,也应当多加考虑。首先,阴平调。阴平调在现代汉语中是高平调,相对音高最高,基本上没有升降的变化,用在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上可以使得姓名称呼起来更加平稳,给人以稳重之感,如:胡文芳、邢运欣、范夏勋。第二,阳平调。阳平调是高声调,姓名最后一个字若取此调类的字,取此姓名的人就会给他人积极阳光的感觉,值得提倡,如:刘佳云、王雪梅、郭桂贤。第三,上声调。此调先抑后扬,人们在称呼别人的姓名时往往较为快速,每个字的声调不能完整地读出来,若用在姓名最后,就使得整个姓名的读音走向呈弱降式,既没有积极向上之感,也没有着重强调之意,因此并不提倡,如:刘磊、王莹雪、周生勇。最后,去声调。此声调是全降调,用在姓名的最后一个字上有强调之意,如:潘晓艺、郭溪慧、张洪亮。因此,对于姓名最后一个字的声调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顺序:阳平>阴平>去声>上声。

四、叠音名——传递阴柔之美

在现代汉语中,叠音词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能够大大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而现代人在起名时,特别是为女孩子起名时,也常常会取叠音名,以体现活泼生动、阴柔之美。下表是样本中叠音名用字的基本情况:

?

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可以看出,女性使用叠音名的数量按男女生样本数约为男性的3倍。女性叠音名的常用字包括“婷、媛、丹、珊、佳、苗”等,使用次数较多,特别是“婷、媛、丹、珊”这四个,用字多取形容女性美丽温柔之意。在调查对象中,起名为“刘婷婷”的人就有三个,“高婷婷”有两个,极易重名。相比较而言,男性为体现阳刚之气,往往叠音名则较少,通常也少阴柔之气,多仗义豪爽之感,常用字主要集中在“洋、帅、飞、晨、诚、坤”等,且使用次数很少,不易重名。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叠音名与现代汉语的叠音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叠音词可以增强人们对于语言的感受,视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还能表现亲切、爱怜的情感。叠音名的声音色彩总体倾向是娇柔、亲昵、活泼,父母给孩子起叠音名,通常都是为了表达对于孩子的喜爱。但有些叠音名却只适合年幼时使用,对于年长的人来说,过于亲昵的姓名反而会使人感到别扭,不够沉稳。因此,叠音名可用于小名或昵称,正式姓名最好避免。

五、谐音的联想——新意与误解之源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形式上既保持着与原有词语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获得新意,给人以新鲜活泼、生动明快的感觉。人们在起名时,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使所取姓名与其他词语产生谐音联想。在有意而为之的情况下,得到的谐音通常是有好的寓意的,能够体现出起名人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愿望的。若起名时没有考虑周全而与其他词语产生谐音,则更有可能产生误会,被他人嘲笑。

成功的谐音给人以美好想象。谐音联想可以分为同音联想和近音联想。同音联想指姓名中的字词与所谐音的事物、现象同音,这种谐音简单明了,使人立刻就能联想到这种事物或现象的美好特征,如胡昭椿(招春)、申圳(深圳)、于军莹(军营)、刘芳(流芳)。近音联想则是指姓名和使人产生联想的事物、现象在读音上相近。这种联想往往不易被人发现,通常是人无意而为之。

上文也说到,有些谐音名是取名者无意造成的,这种情况往往带来的是不好的效果。如:梅莹 (没赢)、吴用(无用)、吴勇(无勇)、王国仁(亡国人)。 这类姓名在取名时由于只注意到了部分用字,而没有顾全整体,使得姓与名的结合产生了贬义。由此可见,取名时应当充分考虑姓名的整体组合关系,是否会出现不雅谐音,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否则,他人对使用此类型名的人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有伤尊严,甚至对此人将来的人生都有极差的影响。因此,在起名时应当反复斟酌,仔细考虑,毕竟姓名会跟随人的一生,不会轻易改变。

六、结语

姓名,更多的是用于被他人称呼,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则相对较少。但人们起名时考虑更多的通常是意义而并非读音上的朗朗上口、响亮悦耳,从而忽视了姓名中语音修辞的重要性。然而,姓名本身就是音和义的结合体,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完整性。因此,注重语音学知识的储备量、注重音义结合是取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姓名的读音上,抑扬顿挫是基础,响亮悦耳是关键。取名时,应当使声、韵、调相结合,各成分之间合理搭配,尽量选取韵母开口度大的字,避免使用同声同韵字,声调上应当平仄相间,以免出现单调平淡的情况。尾字声调尽量选取阳平和去声,加以强调,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再者,减少多音字和生僻字的使用,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同时,应当顾全整体,充分发挥谐音的优势,排除不雅谐音带来的贬义,使姓名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叠音用字声调
容易混淆的词语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我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