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技巧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2018-02-24 13:41朱碧云
新课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红柿习作想象

朱碧云

(福建省龙海市九湖中心小学)

以往的作文教学大多采用强行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做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大部分学生在没有体验的基础上凭空想象,习作往往是生搬硬套,毫无生气。作文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那么就要保证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兴趣恰是启迪心灵自由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根据多年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在低年级口头作文训练中,培养兴趣应放在首位。

一、图文结合,练习说话

新的课程设计不但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创造性思维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注重直观、形象的配图。比如一年级第二册“识字1”时,首先,让学生弄清楚课后内容后,我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感受春天。学生观察切身感受后,一下子就醒悟过来:春天草儿绿了,树叶发芽了,桃李花开了……这就是春天,不用老师太多的言语解释。课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比如唱歌、剪纸、编童话、做贺卡……这样,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动手操作的方式,一下子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春天,既符合了看图与“说”相结合,又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语文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放飞想象的良好空间。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补白”就是很好的训练说话方式。教学中,我常常利用教材出现的艺术空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填补空白。如教学《假如》后,请学生说说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这里就为学生提供了推测和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抓住这些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空间。同样课文中的省略号也能激起学生的想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想象一旦被挖掘,对其今后的学习都非常有帮助。这样的迁移激趣,使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优化作文质量。

最后,放开手脚,上好说话课,让学生畅所欲言。每周利用说话课,训练学生把上一周感兴趣的事说给大家听,无论是做过的,还是看见的、听说的,什么事都行,说的内容可长可短。开始有的学生不敢说,怕说不好被同学笑话,我就因势利导,带头说自己身边或班级发生的有趣的事,让不敢说的同学复述一遍,说得不好,再由其他同学补充。该鼓励的鼓励,需指导的给予指导,使他们感到口头作文并不难,调动学生初始习作的兴趣,为今后的“写”奠定基础。

二、图文结合,练习写话

俗话说:“心中有言,笔下生泉。”从“说”到“写”是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就至关重要了。首先采用图文结合,学习写话,从写词—写句—写段入手。如一年级学习看图写词写句时,我们就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写词练习,剪贴或画一幅有“白云、小花、小鸟、大山”的图画,在画下指导学生写“一座大山”“一朵白云”“一只鸟”“一朵花”,不会写的字可以拼音代替。再如学了第三册语文“识字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图画,学生写出这样一些句子,“秋天到了,树叶黄了,纷纷落下。秋天,我家的菊花开了。”有了写词、写句的积累,老师悉心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连句成段。学生到了中年级(即三、四年级),我认为写好一段话的伊始,可以采用“仿写”的方法。仿写不但可以掌握段落层次结构、标点,还为以后写篇打基础。教学第六册《翠鸟》一文后,通过学习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捕鱼动作后让学生模仿它的写作方法,写一种小动物,如猫、狗等。要让学生对习作有兴趣,那就先要让学生“玩”得有趣。学生到了中年级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依赖认识仍占很大的比例。这一阶段我就采用较形象即模得着、看得到的观察赏析教学培养兴趣。以《我观察……》为例,事先我让学生每人自带一个西红柿,学生面对多颜色、多形态的西红柿既兴奋又好奇,马上纷纷议论开来。学生当堂观察、赏析,在观察说话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悟出“从内到外”“先颜色外形后味道”的观察写话方法,特别在品尝上,学生不仅大饱口福,还大大刺激了求知欲望。在观察过程中,小朋友个个摩拳擦掌,情绪高涨,激情远远高于课文教学,甚至表演课本剧。从这个活动后再让学生运用把获得的知识去观察、赏识荔枝、桃李、柑橘、蜜柚家乡特产的水果,再做各自介绍,互相交流,在迁移中学习、习作。这种习作训练不仅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兴趣得到充分发挥,效果颇佳。作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具体实体及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抽象解释,学生不了解所观察事物的本质特点,习作概念模糊且篇幅简短,言之无物。如有一位学生,写出这样简短的几句:“西红柿是圆的,它是红色的,里面也是红色的,吃起来甜甜的,我喜欢吃西红柿。”这样显然没有足够了解西红柿的本质特点,了解片面,思维想象范围窄小。如果把“西红柿”这个词和它具体事物去联系,那它就不再是现实的信号了,也就失去了它的认识意义。如果一味地老师讲解,学生死记,不动脑筋,那么这样的习作大多是教师口中的范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的规律,大大抹杀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材只是个例子,更是学习语文的工具。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去挖掘文本中潜藏的习作技巧,只要教师能够善于运用,习作将不再困难,让习作技巧在阅读教学中绚烂地绽放!

猜你喜欢
西红柿习作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西红柿熟了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