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喜
(南京市栖霞区长江小学,江苏 南京)
新教育理论指出: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预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科学课的预习,对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调查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因为科学学科的性质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以科学课预习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教材。科学预习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师正确地关注和指导之下,为学生能轻松学习新课做的准备,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直接的材料,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如在教学《食物的搭配》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自己家庭一周来的食谱,并通过书籍、网络、询问等途径方式了解每种食物主要有哪些营养成分,每种营养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什么益处。然后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或与父母共同设计一份最佳食谱,这样就为教学《食物的搭配》一课提供最直接的资料,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也变得轻松活泼。
搜集资料的途径多种多样,询问师长、查看书籍、上网查询、实际查看等等,科学教师需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查阅、筛选信息,尽可能搜集和学习内容有关联的信息,要突出重点。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贯穿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实验中的材料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科学课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并不是准备室里都能提供的,有时需要教师、学生共同提前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果让教师一个人去准备也比较困难。
如在教学《纺织材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天然纺织材料、人工合成纺织材料的性质,教师让学生在2、3天前就开始准备废旧的棉布、蚕丝巾、羊毛衫、麻布、合成纤维等布料,对没有找到的蚕丝巾等布料要发动学生重点寻找。学校科学准备室里虽然有了《纺织材料》的样品布料,但是太小,学生手感出不来,同时样品也不能让学生进行关于各种纺织材料的吸水性、耐磨性、透气性、燃烧形成的气味、燃烧后形成的新物质等一系列的实验。
科学探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虽然大多数比较简单,但有一些实验操作的器材学生不会正确使用,如显微镜、酒精灯、弹簧秤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学生使用某一种实验器材之前,让学生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某种器材的使用特点,对器材的使用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前,讲解器材的使用方法时就省力了。
有些课前预习的准备不是一天、一周就能完成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如在进行《月相变化》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9月份刚开学,教师就布置学生每天晚上观察天空中看到的月亮形状,并且用老师给的表格纸画下来,每天画一次天空中月亮的形状,并且中途检查学生对这项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到了教学《月相变化》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有了将近一个月的月相观察记录,有了月相变化的亲身体验,学习起来既轻松又容易掌握。
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究过程,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远古走向现代、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蕴含着曲折的道路、闪光的思想,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杰出的科学家都比较能吃苦,而且有耐心,有自己的人生经历。自从电脑进入了家家户户之后,学生不费力气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通过收集阅读资料,了解科学的发展史,了解一些杰出的科学家,能够让学生更亲近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日心说”是怎样取代“地心说”的,为了一个真理,科学家除了付出辛勤的劳动外,可能还有鲜血和生命。科学家严肃谨慎、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必然会打动学生,使学生更加喜欢科学、仰慕科学,也会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使其品德更加完善。
作为科学教师在布置科学预习任务时要注意时间一般不要太长,我们需要的是高效而减负。而对于需要进行长期观察的活动则需要制订计划,定期检查,鼓励学生长期坚持下去。如布置学生观察《月相变化》时,教师每个星期都要检查学生完成的观察记录情况,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在科学预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完成研究,边实践边思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鼓励学生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发动全班的智慧来讨论研究,人人参与科学探究。如:夏天吃冷饮时为什么常常看到冒“热气”?猫为什么喜欢白天睡觉,夜里活动?
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定完全统一。但有一点却是应该都做到的,即循着事物内部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少布置一些预习任务。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可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养成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抓好了课前预习就为轻松高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