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芝
(上海市嘉定区戬浜学校,上海)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强调“让学生体会语文知识之间、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抓住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教学,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良好体现。
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情境即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借助各种教学工具和媒体,在一定的教学场所与学生一起营造一种基于现实生活、基于学科知识自身的语文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掌握语文知识、更积极地开拓思维、更广泛地发展能力[1]。
语文学科最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情况。由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思维特点的这种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堂教学实效[2]。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将问题设置在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上。通过教师的支架辅助,让学生从已经达到的水平向可能达到的水平发展。
记得在进行《闹花灯》一课的教学时,学到了“情不自禁”一词,考虑到一年级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在设计教学时我就利用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你在什么时候有忍不住自己的情绪做的事情呢?”有的同学说,自己考了第一名的时候,会激动得睡不着觉;还有的同学说,一看到话梅,就会不自觉地流口水。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我适时点睛:“忍不住自己的情绪而自觉做的事情,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就叫做‘情不自禁’。”这一动态的生成,让本课教学收到了“无法预期的精彩”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熟悉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让生活成为学习的第二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活的活力。
如何让学生在35分钟的课堂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完课程一直是困扰低年级教师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也花费了不少的心思,经过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有意地穿插进一些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唐老鸭新传》这一课时,在讲课前,给学生放了十分钟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动画片,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完了十分钟的动画片,这时,我关掉动画,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唐老鸭的感受。在学生的议论中,我顺势说:“唐老鸭是同学们喜爱的一个动画形象,在它身上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事情发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唐老鸭有关,是发生在它身上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听唐老鸭新的故事?”很多同学都兴致勃勃地说:“想。”接着我引入今天的新课进行学习。
各种学科知识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使得语文教学绝不能走“闭关自守”的道路。以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导向创设情境,不但可以充实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理解上有困难,教师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古诗的时候,利用古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古诗意境的绘画,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如在教授古诗《画》时,可以在上课时利用古诗的这一特点,在黑板上进行古诗的简单绘画,边画边念古诗,让学生感受一下诗的意境,以及“人来鸟不惊”的原因,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诗画结合创设情境的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也可以让孩子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但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年龄特点,情境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相一致,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