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英
(黑龙江省大庆市长青小学 黑龙江大庆 163453)
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语汇,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成人也经常用音乐来抚慰教育小孩。教育家们也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孔子提出的六艺中有音乐。音乐是声音艺术,他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音乐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节奏是音乐的骨骼,离开了节奏,旋律也就不存在了。因而,在音乐课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其节奏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音乐教育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地进行音乐教学改革。
一切美好的音乐作品都具有这种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感情激动,认为这是人间奇迹。感情虽是无形的,捉摸不到的,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具有极大的作用,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在每周一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就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还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支柱。改变了我国落后的面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教学生唱绿色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等歌曲时,使学生从这优美的旋律中真正体会到祖国的山青、水秀、人美,增进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生期正是情感由高级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开始逐渐的发展,富有情感性的音乐艺术能促进学生情的发展。因此,以音乐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容易得到良好,长期的效果。音乐教育不仅对德育有直接影响,跟智育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若有机会经常进行音乐活动大脑右半球就能处于积极状态,获得良好发展,从而使整个大脑左、右两半球能在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的情况下,增进其机能,为心理活动,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特殊艺术形式——歌曲、乐曲,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借专传情是音乐教育的特殊手段,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因此,把音乐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浅谈以下几点:
一、寓教于乐,激发激情。
在音乐教育中,在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的同时,进行寓教于乐,是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如我在教《快乐的旅行队》这一首歌时,一开始就把整首乐曲从头至尾用录音放一遍,这首乐曲自始至终由该调主和弦中1、3、5三个骨干音组成。但由于节奏变化较多,不仅没有单调、平淡之感,而且更加明朗,富有神彩。特别是模仿性的二部合唱,更增加了欢快活泼的气氛。这样用录音一放,学生一开始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学生随着整首欢快、活泼的乐曲去观赏祖国大自然美丽的景色,逐步激发儿童的激情,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观赏祖国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愉快心情,与此同时教育他们要更加热爱祖国的大自然。
二、寓德于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的青少年,在若干年之后即将成为社会中的主力军,成为创造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首先应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科学文化水平。其中音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共产主义的品德、情操和意志。
在音乐教育中,我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音乐教育和德育的重点来抓,做法是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我在教学生唱歌曲,结合歌曲的节奏和流畅、优美的旋律,配合歌词内容,激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如有位老师在教授《哈达献给北京城》一课时,就充分借助了舞蹈功能。老师以优美的舞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在学会前进步、后退步、三步一抬、踢踏步、旋子步、甩袖、献哈达等西藏舞的基本步法和基本动作后,边唱边舞。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学生情绪处于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充分感受了西藏人民的感情。
整首歌曲始终以景带情、情景交融,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堂课,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又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
总之,音乐的教学方法尽管很多,各有其妙,但创情设景使音乐的情景交融,应该说不失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好方法。我们音乐老师的任务就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以上所谈,是自己多年音乐教研工作中的肤浅体会,敬请同行们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