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君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专业认同感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可及情感,并主动积极地投入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强调高校学生愿意继续以本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1]。专业认同感高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继而从事本专业职业的意愿,有利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对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家政学作为特设专业进入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标志着我国家政学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家庭生活都密切相关的专业,家政学专业的开设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但和其他的新专业一样,家政学在建设初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家政学专业学生认同感低(既指在校学生、也包括毕业生)是家政学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大中专学校,家政学专业教育状况都不容乐观。生源困难,且毕业生留在家政领域的比例低。另一方面,家政学教育所面向的家政行业,对家政学人才却需求旺盛。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二胎政策的开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家政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并没有迅速地改变高校家政学专业办学的困难现状。不少研究者分析过家政学教育结构性人才错位或失衡的问题,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具备胜任实际岗位的实践能力。但是研究者关注企业需求的同时,却较少考虑企业或行业是否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本人尝试从学生的需求视角阐释家政学专业认同感问题。家政行业所提供的待遇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是家政学专业认同感低的根本影响因素。
家政学专业教育的规模较小,人数较少,这是家政学专业认同感低的外在表现。目前一直坚持家政专业教育的高校主要有:吉林农大、湖南女子学院、山东菏泽家政学院等。大多数学校招生具有一定困难,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专科)招生一直是个位数,家政学院没有多少家政专业的学生[2]。家政学本科招生比专科稍好,而且家政学专业的第一志愿率确有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家政学学生是调剂生。不可否认,家政学专业还没有受到高考毕业生或家长的广为认知、认可。
家政学学生普遍存在方向感缺失的问题。家政学专业面对的主要是家政行业,家政行业有很多不同的分支行业,不同行业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有较大的差别。比如养老与育婴,比如管理与培训,对学生有着明显不同的素质要求。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优势、特长没有理性、客观、全面地分析,缺乏可行性的规划措施,导致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学业方向、职业方向迷茫。不像会计学、学前教育等专业,专业本身就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
在家政学专业学生数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经过三年或四年培养,毕业生从事家政行业的人数也不尽人意。J校是家政学本科教育最早的高校,据调查,“就职于本专业领域行业的人数为16人,占所调查总人数的8.4%;”[3],2017年6月H学院第一届家政学学生毕业,在家政行业就业的学生有一定提升,根据毕业时的初步统计,是50%左右。但一年之后学生还坚持在家政行业的比例有待于进一步跟踪调查。
愿意学家政专业的学生不多,经过专业教育之后,能够坚持在家政学相关职位的比例更是低于一般水平,这就是目前家政学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
家政产业对家政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所述“学的人少,留下来的更少”的局面?本人认为从学生的角度,从人的需求理论出发,更能分析问题的本质。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家政行业目前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多方面的差距,所以认同感不高,进一步影响到家政行业的职业意愿不强。
以对2017届H学院家政学毕业生的调查为例,目前的家政学本科生毕业的工资水平,像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在家政公司做管理人员,工资一般在4000-5000元,在二三线城市是2000-3000元。这样的月薪收入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并且在同等学历中,并不算低,但是,也没有太大优势。家政行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但因产业规模、经济体量、经济效益的影响,家政行业工资并不高。家政行业高薪者一般是两类,一类是从事中高端服务项目的一线服务人员,第二类是中高端管理人员。前者学生多不愿意,且不符合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后者大部分学生达不到企业要求,即便是有,在数量也是个别,还不能成为家政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常态。薪资优势不明显是家政学学生生源不足、毕业后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很多新设专业能够有生源保障,主要是通过就业的高薪酬达到的。
进入家政行业的管理层正式员工,一般都能按国家规定买五险,但是受工资水平影响,买的标准一般较低。在家政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如属于员工制家政企业,会有一定保障,但在中介式企业就没有相应的待遇。同时,因为家政产业处于发展期,小型家政企业处境并不乐观,家政专业毕业生在此类企业工作时,对公司发展前景,甚至公司的稳定性都缺乏信心,从而对于自己在该领域的发展前途感到担忧。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家政行业给予学生的安全感不足。对于刚刚进入社会,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毕业生来说,很容易改变职业意愿。
在家政专业教育中,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一般是培养从事家政企业管理、培训的人员。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于高端一线服务人员。前者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上并不受限,但后者,明显影响到人的正常社交需要。一线从业人员,比如月嫂,需要24小时全天侯上班。在这期间,社交对象几乎就是服务对象。在24小时内必须以服务对象的要求来说话、行动、作息,不能满足自己交流、情感、以及婚恋的正常要求,甚至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很难适应此类工种,极大影响了年轻的大学生坚持家政一线服务工作的意愿。
家政就业的尊重感问题是继经济收入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尊重感来自多方面。第一,对整体家政行业的尊重感缺乏。不管你是来自于家政行业的哪个层次或者哪个岗位,与同一层次的其他行业中相比,社会的偏见导致家政行业的边缘化。目前很受欢迎的月嫂,能够得到基层就业者的羡慕,是因为高薪,而不是因为受尊重。月嫂在面对自己服务家庭时,受尊重程度也是因户主的修养、文明程度决定,并不是普遍受到户主的尊重。目前有不少央企进入家政行业,它们的加入,使家政产业的关注度更高,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尊重感低的问题。而尊重感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他(她)们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自我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低。自我的尊重感受挫,直接影响专业认同感。
家政学毕业生就业岗位一般是基层管理者,这是应届毕业生必经阶段,只有具备基层工作的经验才能够胜任更高层次岗位的要求。但是基层的工作体验会影响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尽管家政行业有不少大型企业,但往往是大企业小门店,学生所看到的一般是:一间房子,两部电话,几台电脑,几十个阿姨。学生缺乏等待一个行业成熟的耐心,而是会考虑目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上升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同时家政行业的管理者暂时没有系列职业证书,能够给学生一个职业能力提升的凭证。比如工程师、会计师等,这些职业即便是在岗位上没有上升渠道,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业、从业证书,也是一个发展空间。对于家政行业的管理者、培训者而言,这一方面是比较薄弱的领域。
虽然家政学专业招生遇冷,但是在录取家政学学生时,不能为了凑人数,没有任何要求的调剂学生。应该选择综合素质偏高、具有家政情怀、有家政职业意愿的学生。并且适合小班招生,小班培养,一个班级的规模20-30人为宜。集中师资力量和实训资源,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独立、自信、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人。学生的培养采取导师制,每个导师带5名左右的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提供学业、职业规划指导,明确四年以后的职业、甚至于岗位类型,解决学生的专业方向缺失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量身定制式地培养,在学校的课程基础之外,增加适合学生的课外书籍阅读、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提升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在校期间,学校应该重点扶持家政学专业,通过参加校外活动给予锻炼的机会,体现家政学专业的优越感,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
传统的家政服务内容是保洁、看护孩子等。家政学高等教育,不管是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都不能定位于低端服务项目。低端服务项目不需要学历教育来完成,完全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可以达到。家政行业中科学育婴、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开发、礼仪指导、奢侈品养护等相对高端的领域应列入学生技能学习内容。对于有意愿从事高端项目一线服务者的学生,学习此类技能,可以区别一般的一线从业人员,以体现学历教育的价值。对于选择管理、培训岗位的学生学习此类技能,同样能够体现家政学的专业性。从而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增加工作收入,获得职业尊重感。
家政行业属于服务行业,而且属于起步较晚、发展良莠不齐的服务行业。学校对接家政企业时,不管是实习、见习、就业的任何一个环节,尽量让学生接触的是成熟的企业、较为完善的管理、较为美好的前景。学生还处于职业确定阶段时,所接触的如果是较为混乱的行业现状,很容易改变自己的本不坚定的职业信念。同时每位学生配备合格的企业导师、学校老师,有序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学习工作。在企业实习期间,获得良好的行业印象,培养坚定的行业信心。如湖南女子学院与大型企业合作,尝试订单班培养,是一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直接进入大型企业工作,能够同时满足学生价值感、满足生存需求、安全感等多方面需求。
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为社会精英,自身的身份就显示出社会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末扩招以来,不再有这种“精英”的身份。但家政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认为是“精英”。第一,家政行业就业门槛低,低学历从业者多,家政学专业的大学生确实为家政行业的精英。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确亟需家政学专业人才的加入。第二,招收家政学专业的高校较少,比如家政学本科生目前只有五所学校招收,而且每个学校人数不多。教育者可以把“小众”专业,建设成“精英”专业。在培养学生“精英”意识的基础上,需要灌输“担当”意识,家政情怀。家政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国民的幸福感,事关每个家庭,每一个人。作为这个行业的“精英”,应该有开创者的担当意识,应该承担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同时具有担当者的自豪感。
家政学专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问题出发,探讨家政学人才的培养,仅为问题之一;从学生需求角度分析其成因,也仅为因素之一。高校教育者应全面深入研究家政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家政学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1]张志乔.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度与就业满意度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
[2]闫文晟.家政职教路在何方[N].中国教育报,2017-4-5.
[3]朱丹.社会资本视角下家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吉林农业大学家政学专业为例[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