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禹 ,张禄璐
(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06;2.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煤炭是我国工业生产的基础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式开采,资源枯竭、资源整合以及国家的去产能等因素,不得不考虑煤矿企业的关闭一系列问题。矿山关闭(简称闭矿)的定义是指一座矿山或选矿厂区在完全停产善后处理程序之后永久性终止生产活动,并以解除租约为标志。煤炭企业关闭后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涉及到环境、生物、地质、经济等多学科问题,诸如环境成本、退出成本、土地的塌陷、土地的复垦、恢复地貌、人员安排、井口关闭、原来设施的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1.水患问题引起地质灾害
在煤矿关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闭矿经验、工程和技术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管理经验,面对废弃矿井突水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准备不充分。引起地质问题的原因是该地区的地下水重新分布、水力坡度加大,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及地面塌陷,这是由于关闭矿井的采空区不断扩展和大量抽排地下水。还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地质问题,包括地下水的回灌会造成采空造成的沉降区的二次地面沉降和巷道空间重新充水、软化和破坏岩石造成沉降区的坍塌,这些问题最终诱发矿区地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土地塌陷是对自然系统严重干扰之一,塌陷地在塌陷前多为农用耕地,大量的土地塌陷会导致水土流失、道路破坏、农业减产、农业基础设施损坏等现象。冀中能源邯矿集团的陶一煤矿自1976年,已有41年的开采历史,截止2015年地面塌陷,地裂缝影响面积为5.26km2,塌陷深度为0.5m-2m不等。
2.煤矸石堆放引起地质灾害
在矿区的作业活动区域中随处可见的煤矸石,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矸石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利用,包括煤矸石砖、水玻璃等。但是使用量有限,是造成地质灾害危险源之一。煤矸石山多为自然堆积,其结构疏松造成矸石山稳定性较差和极易引发地质灾害。一是煤矸石山的崩塌和滑坡;二是煤矸石泥石流。据有关资料显示,煤矸石山溃塌事件已经多次发生,多数为山区的多雨季节,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在陶一煤矿,煤矸石占地面积0.06km2,当雨水季节,煤矿周围的农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根据国内外关闭矿山对煤矸石的管理经验,关闭煤矿遗留的煤矸石基本上处于任意堆放和无人管理的危险状态,若煤矿的相关管理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会引起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
1.井口封闭引起的安全隐患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煤矿关闭的矿井口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等问题,例如存在井口未封和封闭不牢等现象。有些关闭的煤矿仅对主、副井口进行了封闭,其他井口(风井、运量井)则并没有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封闭。大量废弃井口裸露地表,巷道内的空气不仅空气稀薄而且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如果发生了不慎坠入或私自挖掘煤的行为,误入后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巷道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涌出未封闭或封闭不严的井口,会不同程度上造成空气污染及周围环境污染等问题。
2.遗留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关闭煤矿的计划中,已经把大型的机器设备进行了核算,留下的设备保证关闭煤矿在正常看管的状态下,不会引起安全问题。再者说,设备的正常拆迁,再次利用,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如对井下的防爆设备进行了迁移,这一防爆面受到了破坏,失去了防爆性能,若再次进入工作的状态,会带来很多想不到的诸多问题。
1.矿区地下水
根据大量调查以及分析,废弃矿井地下水的污染模式包括:废弃矿井塌陷区积水入渗污染、废弃矿井地表固体废弃物淋溶污染、顶板导水裂缝串层污染、底板采动裂缝串层污染、封闭不良钻孔串层污染、断层或陷落柱串层污染。废弃井口周围往往堆放大量的煤矸石,煤矸石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有害物质,遇到暴雨会随着雨水进入水域或渗入土壤,会造成不同程度上污染水资源。关闭煤矿的地下水,经过采矿空间被污染的水资源后并污染上部各个含水层。关闭矿井会逸散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融入水中也会造成矿区所在地的地下水大面积污染的情况。陶一煤矿周围的农田属于良田,地下水资源影响水体和土壤的质量,造成了粮食产量的明显降低。煤矿关闭后矿井水没有及时的处理,可能会导致地下水的穿层污染,进而导致矿区水源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
表1 矿区水中主要污染成分
2.矿区生活环境
处理不得当的煤矸石容易发生自燃现象,在自然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如果煤矸石发生了燃烧,极易容易发生坍塌、滑坡和爆炸事故,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煤矸石占压土地、煤矿塌陷区、地质灾害、地表的沉陷、煤矿的开采等活动,会导致地表面的植被覆盖率越来越少,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了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壤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1.关闭煤矿会引起许多不满因素
在煤矿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了大量的务工人员,这些人群的主要的生活来源是在煤矿务工,根据人口调查显示,矿区家庭人口超过4口以上居多,家庭成员多也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年龄的构成方面,居住在生活区的50-60岁之间的人居多,年轻的煤矿工人多为中专学历,少部分为大专和本科学历。也有非矿区52.73%的被调查者曾在煤矿工作,同时也进行农业生产,多为初中、高中学历。整体上来说,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由于在井下长期处于一线生产工作,许多中年职员身患职业病,不再具备再就业的能力。如果煤矿企业在退出这一环节没有给工人足额补偿,势必会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这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2.关闭煤矿增加了矿山的经济压力
关闭费用是指煤矿的关闭后,用于人员安置、后期维护、环境修复等所付出的代价。目前,煤炭企业还没有把这部分资金算入煤炭成本中,等到矿山正式进入关闭阶段时,没有专项资金来补充,闭矿工作很有可能会因为没有预留充足的费用而被耽误。煤矿市场的价格下跌,使煤矿经济紧张,对闭关矿山的后续工作,没有了雄厚资金的支持,对后续的煤矿关闭的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展开,会当地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下,煤矿企业是当煤矿关闭后安全管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主体,找出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认真地履行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和消除安全隐患的各项任务,缓解矿山关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在我国主要是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煤矿隐患排查和整顿关闭实施办法(试行)》,没有专门针对闭矿工作制定的。如果有相关的法律对环境治理提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法律会对闭矿工作有先导性,闭矿工作会顺利和全面的展开,更加容易对矿山环境的治理。有些煤矿企业只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在矿山关闭阶段,只是将企业的资产债务进行处理,然后把矿区炸毁或填埋,在环境恢复方面不过多投入。
陶一煤矿正处于半关闭半运营的生产状况,陶一煤矿把构建绿色生态矿区作为煤矿退出重要目标。陶一煤矿为了整治矿山关闭的环境隐患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成立了环保科,设专职督导员负责水资源和生活环境专项的政策与技术措施工作的展开。陶一煤矿关闭后,水资源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饮用,短时间内地下水资源的自我净化能力又不能达到饮用标准,环保科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先进的井水设备或由市政部门架设自来水管道,使矿区的居民可以饮用干净的水资源。对影响生活环境的煤矸山进行管理,煤矸石进行资源化的处理来防治煤矸山的滑坡、自燃现象和生态恢复工作。
从长远来看,需要制定配套方案和政策,例如经济政策可以调动有经济条件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企业积极参加和支持煤矿关闭的环境治理工作和专项科学研究。
安置好职工是闭矿工作中关键环节,煤炭企业职工年龄普遍偏大、伤病较多,再就业十分困难,政府应该根据《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等重大规划制订再就业政策,积极促进煤矿的转型,确定职业技能提升目标、动用社会资源,联合煤矿企业对员工进行再就业培训,提高人员技能水平和创业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因为煤矿关闭后环境和安全问题,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暴露。矿山的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环节陶一煤矿在关闭已经进行妥善的安排。专人专项的工作组开展了植树造林等工作,植被覆盖率由43%上升到69%,已初见成效。安全问题更值得研究和重视,煤矿关闭后安全隐患问题具有后置性,无法精准预知,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技术措施来保障,陶一煤矿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才会有更详细的对策和长远保护机制。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进行煤矿关闭,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们要更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小康社会健康发展。
[1]周倩羽,关英斌,张立钊,等.河北省陶一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J].能源环境保护,2012,26(5):61-64.
[2]陈红霞.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路径——以枣庄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1,(8):46-49.
[3]王丽敏,张志成.矿山关闭退出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36(11):39-43.
[4]周倩羽.邯郸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
[5]申宝宏,郭建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煤矿关闭退出机制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36(6):6-11.
[6]李怀展,查剑锋,元亚菲.关闭煤矿诱发灾害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矿安全,2015,46(5):201-204.
[7]关锌.内蒙古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浅析——以神东煤田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27(3):143-147.
[8]李庭.废弃矿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9]何花,奚陈莲.国外煤矿关闭退出及煤矿区转型的经验及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2016,36(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