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泳涛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2.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未来5-10年将是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是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于2018年3-6月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入职前应聘心理、就业岗位现状、入职后适应性心理等方面的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真实进行求职状况,促使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层次思考,共同关注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和未来幼儿教师的成长和终身发展。
为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聘求职状况及入职后的专业成长,笔者通过选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535名毕业生随机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42份,其中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为96.6%。通过调查发现,以女生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心理上普遍处于弱势,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就业过程中经常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自卑、依赖、攀比、等待等。
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从过去的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教师质量,用人单位对幼师的整体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各幼儿园都渴求热爱关心幼儿、教学技能全面、品质良好、心态健康、长期稳定的高素质毕业生。近年来高学历研究生、本科生就业也从高校转向省市重点幼儿园,无形之中也增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80%的毕业生认为大专学历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幼儿园公布的招聘计划和用人条件,缺乏社会经验的女大学生普遍感到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消极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89.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研究生,存在自卑消极心理。毕业生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评价过低,缺乏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的信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只有14.1%的毕业生认为高职三年所学专业技能如钢琴、舞蹈、声乐、手工等比本科生有优势。在消极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高职毕业生缺乏信心面对以专业理论为主的招教选聘考试,不能勇于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求职经验的不足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
择业过程中,毕业生由于对自我认知不准确,不能客观、公正的对自身综合能力做出评价,而把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相互间进行攀比,多人争相应聘只招聘一人的岗位,强求心理平衡。由于就业思想的不切实际,注重经济收入和区域优势,讲究金钱第一、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但可以发挥特长的地方,结果出现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理想期待与现实的差距让学生无所适从。截至2018年6月,仍有33%的毕业生处于观望状态。
调查发现,毕业生虽然对就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但很少有人主动关注就业市场,了解幼儿园用人需求,对学校院系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太关心,只有39%的毕业生独自主动寻找工作,58%的毕业生等待通过家长或熟人介绍寻找工作。调查还发现,有82%的毕业生工作地点会选择家庭所在地,不愿意离开父母去异地工作或到一二线城市发展。由于毕业生缺乏广阔的视野、心理依赖严重导致在择业过程中,事事征求父母、教师意见,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较弱。
根据调查显示,毕业后直接求职是毕业生的首要选择,其中,将近95%的毕业生选择私立幼儿园,只有5%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或其他行业工作。在就业的全体学生中,有52%的毕业生选择在就读学校所在城市或者家乡所在城市工作,43%的毕业生选择县乡村等基层幼儿园或小学工作,5%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从事幼教工作。选择在中小城镇和县乡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中,普遍选择参加各级别的招教考试及特岗教师招聘。对于待遇要求,30%的毕业生期望自己的工资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70%的毕业生希望工资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根据我们对2018届毕业生的薪酬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薪酬是1000-2000元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薪酬期望与实际薪酬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调查发现,44%的毕业生由于进入工作状态较短,不适应从学校到单位的转变,感到紧张、焦虑、压力过大,认为自己与幼儿园教师要求有较大差距,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严重打击毕业生从教的自信心,如缺乏有效儿童语言与幼儿沟通、不能有效组织幼儿活动,缺乏偶发事件的应对策略等。新入职的幼儿教师普遍存在着不会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运用的实际问题,与成熟老师相比产生较大压力,陷入焦虑、紧张的困境。34%的学生表示,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
毕业生由于社会历练少,致使缺乏相关的社会认知和经验,初来新的工作单位,面对压力不能很好的疏解,不懂如何释放焦虑的情绪压力,在入职后的适应过程中5.4%的学生出现人际交往困难,但更多的学生表示无法适应幼儿园领导或搭班老师经常性的指导工作以致忽略自身想法,不能与其他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和融入,因为一点小事而念念不忘,甚至认为幼儿园管理太严、人际关系太差而产生离园想法。此外,15%的毕业生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冲突、家人对幼师工作的态度、工作任务繁重而无法适应严格管理,因而在工作中带有不满情绪。3%的毕业生出现辞职想法,想通过调换工作改变现状。
20%的毕业生存在幼儿教师工作辛苦、责任大、待遇较低的困惑,专业认同感较低。幼儿园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幼儿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群体,时有安全事故发生,教师在幼儿安全方面责任压力很大;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与幼儿园领导和老师的访谈中发现,新入职教师普遍因为专业认同感低而不能快速适应幼儿园工作。新入职教师只有通过时间的积淀,激发热爱幼儿和教师工作的热情,认同幼儿教师职业才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才会努力改进保教工作方法,提升幼儿园办学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是当前社会的热门专业,短期内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旺盛,但从长远来看,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就业却面临着高端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实际问题。毕业生虽然能够实现短期或临时就业,但却无法长期稳定,以能力和优势取得用人单位的重视和信任,获得较高的福利待遇。面对高职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高校应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对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自我与专业认同感培养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要求。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更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专业成长,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共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瞄准职业能力培养的总价值取向,改变现有课程门类多、内容杂、主干课程不突出的弊端,不能限于师资或其他条件盲目开设课程;改变过去注重学科纵深发展、忽略横向联合的弊病,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梳理和整合,以保障教育内容的衔接性和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拓宽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增设社会科学基础课和自然科学基础课,体现学前教育的“全科”性质。注重学生对实际工作的培养,强调对学生保育、幼儿管理服务、幼儿沟通等方面技能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课程向幼儿园实际运用技能的迁移,从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合格幼教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要求,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形式包括观摩、研讨、案例教学、微课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高职院校要与幼儿园及早教机构建立紧密的校园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技能锤炼环境,改变幼儿园单方面接收实习生的做法,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开展课题讲座、安排学生协助幼儿园开展演出等活动,实现校园共赢。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大胆选聘优秀幼儿园教师担任实训教师,积极把各种教育资源引进高职学前教育,另一方面实施高校专业教师定期下幼儿园的工作制度,既积累了幼儿园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又搭建了校园合作的平台,丰富实习的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工作状态,毕业后能够快速转变为社会所需人才。
构建全过程的高职学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从学生一入校就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特点。把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择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职院校根据未来社会需求,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方向,如早教、双语教学、艺术教育、蒙式、奥尔夫等细分方向,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一树多枝、一枝多果”,既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又使学生学有专长、分层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要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考取各种职业或行业资格证书,如育婴师、营养保健师、幼儿舞蹈教师、小学教师等证书,让学生尽早明确奋斗目标和择业方向,为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就业打下知识与能力的基础。
认同感是个人对自我及其从事职业、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具体看法,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与专业认同感是就业的关键一步。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富有爱心的学前教育者,需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把爱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旋律,将师德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点,把爱孩子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首要目标。只有自我建立了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才能结合幼儿园的用人需求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与此同时,注重毕业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通过举行专题报告会、聘请幼教专家和优秀园长教师介绍学前教育最新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参观省级示范园所、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及要求,从多角度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努力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