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山东 东营)
中学高年级阅读文章篇幅长、词汇量较大,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章话题都符合学生口味,并且对于学困生来说长篇的文章是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对此,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我的阅读教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剧作家、思想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换句话说,只有对某种事物有兴趣,人们才能被引领到更高的地方。那么为了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活动,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早在几年前我就在思考为什么很多孩子迷恋中文小说,有时上其他课也忍不住拿出来看几眼,这么入迷一定是兴趣与爱好之所在。所以去年接手初一新生时,从下学期开始我每周拿出一节课时间进行英语趣味阅读。家长们自行购买了《悦读联播》六年级用书和其他英文报纸、书籍放在班里。在开始上阅读课时,我没有给孩子们规定阅读量和任务,而是给他们播放钢琴曲,让他们想象自己是在一间咖啡厅里听着音乐读点书而已,让孩子们彻底放松地进入自己的阅读时间。书的第一篇关于开学新生的文章就让孩子们引起了共鸣,想起了自己来中学前想到新的班级、新的学生忐忑的心情。精美的插图和与自己心灵共鸣的文章让学生忍不住看完一篇又继续下一篇。遇到不认识的词,孩子们就用铅笔标注下来,先猜猜它的意思,等到最后一起查字典,再最终整理到自己的生词积累本上,课余时间进行巩固,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久而久之,这丰富的词汇量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随着一首一首的钢琴曲,孩子们一节课平均读了四篇文章而且个个兴致勃勃,比起做阅读理解时那种为了完成任务而读时唉声叹气的感觉好了不知多少倍。几节课之后,我开始尝试让孩子思考一些问题,有的是文章中的课后题,也有很多是我自己补充的,文化对比、思想意识、阅读方法等让孩子们一点一滴地从阅读中收获许多,孩子们也因此不再觉得阅读是做阅读理解选择题这么简单,既丰富了知识,又思考得更深入了,何乐而不为呢?
在选择阅读文章时,阅读理解的体裁与题材要广泛,所选短文涵盖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传记等多种体裁。题材有人文、地理、历史、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商业活动、文化习俗、伦理道德、科普新闻和广告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个人家庭、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领域,具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和时代感强的特点。阅读材料也往往取自于原汁原味的、新近出版的报纸、杂志、宣传资料,以及英语网络的原文或经整合修改而成的文章,除了阅读的社会实用性和现代性特点,还应该达到为语言交际服务的最终目的。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我有时会选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中的内容让孩子阅读,因为报纸比其他阅读材料有着更强的时代性。最新的咨询,最热门的话题让孩子们时时刻刻充满了兴趣与期待感。很多孩子跟家长说,很多信息课下没有时间关注,但是英语课上我们能够得到很多最新的、最热门的新闻资讯和时尚话题。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对于英语阅读课乃至英语这门学科保持长久的热情与兴趣。
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种语言必然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这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系统本身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禁忌,并且在学习中逐渐了解甚至习惯他们的观点、风俗、生活和思维方式等。
因此在与学生分享英语阅读材料时,我及时补充介绍西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名人轶事、法律文学等阅读材料,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及风俗习惯中的差异。尤其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既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又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阅读前、中、后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兴趣的带动至关重要。所以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问题应有挑战性,且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要有引领性,权威性,同时又要让学生深度理解、建构相应的知识、能力、价值,分享其科学价值与科学精神。只有这样细致地去考虑问题设计,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我在阅读问题设计时从表层、细节、具体、抽象、字面、深层等多个方面考查考生对不同体裁短文的理解情况,包括概括文章主旨、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和文章结构、根据短文内容推理判断正确选项、根据作者语气揣摩作者意图等。对于批判性思维思教育时机的选择,我认为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把握批判性思维的体系、各种活动的最佳条件,然后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方可取得最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