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及机制建设研究

2018-02-24 15:54钟元权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主体

钟元权,邱 克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1201)

随着创新驱动理念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日渐凸显,以及“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这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校企合作需要改变那种“学校热、企业冷”的合作局面,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体系,将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作为校企合作的目标。整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资源,促进校企合作创新办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形成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当前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探索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政府与行业指导功能在校企合作中弱化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行业指导、政府的主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层次发展,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模。但是,由于行业、企业、教育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也不相同,政府如何有效的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何种激励政策来引导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是决定校企合作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1]。如果政府在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功能与作用弱化,没有将政府的主导功能与管理功能发挥出来,产、学、研、教融合就不能得到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保障,校企合作办学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与意义。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如果离开了社会行业协会的指导,就会失去办学的方向,企业容易出现唯利是图、不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等问题,校企合作办学与社会行业协会的脱钩,导致行业协会的指导功能弱化,不能有效的将行业的新技术、设备、行业标准规范、前沿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等融合到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培养出的人才适应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制约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与产、学、研、教的深层次融合。

(二) 校企合作办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促进产、学、研、教融合,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形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要求各个合作主体能够相互配合、统一协调制定人才培养的计划。而校企合作办学是各合作主体在不同利益基础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不同的利益,互利共赢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关键与基础,也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动力。但是,在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关的合作办学管理制度与经济补偿制度尚未健全,这样就会影响校企合作办学各个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办学主体之间就没有把握双方互动的利益平衡点、控制点和深层次持续合作办学的激励点,导致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教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形式上,各个合作主体对校企合作办学不能开展更多的项目合作,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停留在表层上[2]。同样,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与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也未形成,也会导致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单一,办学规模过小,社会影响力不够。不仅影响着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着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满意率,最终会导致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流于形式,不利于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办学主体的合作动力不强

校企合作办学要求各个责任主体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需要为学生专业技能提供岗位与专业指导。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产、学、研、教融合的规章制度及长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得不到应该得到的经济利益,导致企业在合作办学中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企业把学校提供的人才当做简单的人力资源或者工人,用于补充企业在临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在校企合作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长此以往,也会降低学校参与的积极性。这种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在没有长效机制与政府的政策制度保障下,就不能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和权益诉求,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获得经济利益或者政府的补偿,就不会调动自身参与的积极性[3]。如果校企合作中学校追求的社会利益、影响力和企业追求的经济利益之间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与利益平衡点,那么这种合作模式对企业就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失去动力。同样,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为学校与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等资源时,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会失去动力,进而也会影响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四)校企合作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产教深度融合的表现就是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强,专业技能比较扎实,使得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社会服务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保障制度不强,企业、行业等部门的动力不足,没有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使得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地方企业发展需要与产业的发展相衔接。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没有将最新的行业标准、技术前沿等知识融入到其中,也不能及时的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目标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导致学校的教学过程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与目标、专业技能的训练等方面都滞后于社会以及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没有契合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比较差,在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4]。此外,校企合作不能向纵深层次发展。高校的教师不能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能掌握企业真正的核心技术,就不能将企业最先进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得高校缺乏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进一步降低了高校的师资力量,也影响了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创新及实施策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推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多元化的保障机制与支持服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多样、灵活,学校的教育能够紧贴企业与社会的需求,行业、社会等与学校的合作动力不断增强,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构筑“政行校企”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

将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构筑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各个办学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进一步强化政府与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真正解决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校企合作的办学效率。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杠杆与政策来调动企业、行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校企合作制定长效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政策。强化统筹校企合作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的责任与功能,协调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活动,使得校企合作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有效的平衡校企合作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调和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矛盾,达到共赢[5]。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中介组织,是连接院校与企业的桥梁,在校企合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行业协会具有信息、资源与技术等优势,能够方便、快速的收集行业的前沿信息与分析未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认识。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起到协调与沟通的作用,可以高效的组织学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开发研究、新技术的应用、资源整合等。通过行业协作组织的专家与学者对高校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可以不断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6]。行业协会聚集了大量的专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处在行业发展与研究的前沿,能够为学校的专业发展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指导与支持,进而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校企合作向更高质量与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高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进行文化教育传承与社会服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与企业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设计、专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条件与环境,并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校企合作的双方共同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开发新产品,积极探索各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模式,改善学校的实习、实训环境,并为高校的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共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用型应用人才,进而也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以创新载体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重点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可以通过培育产学研重点合作项目来改变实践、实训教学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进而能够提高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校企合作各个参与方通过前期的合作调研,充分的整合优质资源,培育与开发产学研重点合作项目,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与政府的支持下,由各方骨干力量组成项目实施团队,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技能培养计划。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实施中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实践学习的环境,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7]。此外,高校可以在校园内为学生创新就业提供各种便利。例如,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产教园等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条件,并通过优惠政策,与企业在校内成立实训场地与车间。要求进驻校园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环境与场地,并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寻求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与合作的新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进一步拓宽高校服务社会的渠道与途径,提高其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三)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多方共赢合作机制

通过协调各个参与方的利益,形成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增强它们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因此,在校企合作中,需要构建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业协会的引导与协调、校企合作的市场化运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机制。调动各个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得各个主体在承担相应的职责同时,还要能够享受同等的权利。例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要求企业为参与生产的实习生提供经济报酬与技能培训,而这些可以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享受政府的税收减免与优惠,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学校通过政府的公益性投资,可以为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并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提供支持与帮助。企业也可以为高校的师资培养提供便利,使得高校与企业同时能够降低成本,优化高校的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实现了企业与高校的双赢[8]。行业协会因参与到校企合作,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整体科研水平与校企合作的专业能力,使得校企合作的实力得到了增加,也增强了校企合作的影响力。同时行业协会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信息,能够提升行业协会的整体科研水平。政府科研购买企业的服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实惠。通过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促进,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就能得到均衡,进而能够实现多方共赢,使得校企合作能够形成共赢的局面,也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管理制度

实施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重点项目与实施途径,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长效机制进行支持。建立互利共赢、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激励制度,才能有效的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这也是完善高校办学体制机制的要求,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与关键因素。通过制度来保证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是实现校企有效、持续合作的组织支撑。不仅政府要求完善校企合作的补偿制度与支持制度,高校与企业之间也要求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只有在合适的制度之下,才能够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管理思路,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职业教育适应地区经济转型的需要。政府要改革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制度,采用绩效考核的办法提升合作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制度支持高校的资金配套、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指标制定等工作,为高校参与校企合作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经济优惠或者财税补贴,才能有效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高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促进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进而能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紧密配合,只有有效的控制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点,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创新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将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机制结合在一起,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形成校企合作各个主体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从关注学生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进而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1]李二敏.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析——基于利益激励机制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1,(8):49-50.

[2]季缃绮.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以鲁商集团参与高职办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43-45.

[3]郭广军,刘兰明,林春明.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8):5-7.

[4]申晓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7):28-30.

[5]苟兴功,余洪英.高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6):41-44.

[6]陈家颐,万军.高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113.

[7]韩凤芹,史卫.协调政府、社会、市场关系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基于浙江调研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6,(11):54-63.

[8]郭广军,龙伟.“校政企行多元联动、产学研用多维驱动”办学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校建设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2):68-74.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主体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