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国仪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蒋光鼐记念小学)
本班学生共40人,其中,随班就读视障生1名、学习困难生3人(语数英均不合格)、读写障碍生3人、情绪行为偏常生4人,这些特殊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加上网络的冲击,普遍存在认知能力不足、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信心有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缺失等问题。他们的情绪有时过于激动,行为方面容易偏执,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疏导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亟须通过营造融合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有安全感、归属感,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
融合教育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跟同龄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把身心障碍生安置到普通班,而是要使特殊需要的学生在自然情感中获得支持,普通及特殊教育必须为他们共同负起责任,共同营造最具有启发性的环境,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从心出发——营造体现每一位学生生命价值的班级文化,家校共同合作,把班级建设为融合、进取的集体,促进不同能力的学生成长。
特殊学生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他(她)们身上,其他在校生也同样会出现,只是这些特殊学生的表现较为典型。教师要从心出发去理解他们,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他们营造融合的、和谐的班级文化,使他们心有所安、心有所归,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是以兼顾全体学生心灵成长、发展潜能、帮助特殊学生体现生命价值为目标的人性化管理。其建设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明确班级目标,形成正向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价值观。让每位学生不再只是因为要上学读书而每天都要待在班上,而是在班集体的文化氛围中体现生命的价值,达到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成长。
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这既需灌输教育,更要制度的保障。以班级制度为制约,以体现生命价值的班级文化为追求。
1.以班训、公约为导航灯
具有凝聚力的班级,需要有鲜明的班级特征,具有核心标志的班徽、班训,既是班级文化成熟的外在表征,又是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真谛、培育良好心理素养、自信自律精神的原动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使全班同学都有归属感,通过发动全体学生及家长参与,把这一意图贯穿于整个收集、创设过程中,便产生了班名:“博学星班”,有了班训:“博览群书,学无止境,互助善爱,争当明星。”教师给予的寄语:“相信自己,付出努力,才会有机会成功。”使学生学有方向、互助善爱、共同进步,从而凸显了体现生命价值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并邀请家长设计了班徽。利用班会课,让班干部组织同学们制定班级公约、奖惩制度等行为准则。
2.重视公约的舆论作用
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它制约学生内心的价值取向,规范人的行事准则。从众心理是指人受到团体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行为。公约的舆论作用可正向引导学生的从众心理。由于学生心智还没成熟,需要教师把好舆论的风向标,如《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他的勇猛、机敏、身手不凡人皆赞颂。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去认识武松性格上的固执、行为上的鲁莽、不听别人劝告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学会分析书卷中的是与非,再结合班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冲动、鲁莽情绪行为问题去思考、分析,在分析中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3.以榜样的力量激励特殊学生
根据公约规定,每两周由班干组织大家一人一票评选“进步之星”“纪律之星”“善爱之星”等。在评比中,让学生从日常行为中互相发现对方的进步,学会悦纳、赏识自己及他人。“情绪包”小周因一段时间都没有因过激行为和同学发生肢体碰撞被同学们评为“纪律之星”,学习困难生小琳在同桌小思每天的帮助下,获得人生第一次语文测试合格,被评为“进步之星”,而小思理所当然成了“善爱之星”。教师通过一年时间对随班就读的视障生进行提升视力的训练,在校运会上,积极报名60米跑,获年级前八名的好成绩,该生被同学们一致评为“奋进之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特殊学生自信、自律,从中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让班上学生学会包容同伴的暂时的不足,赏识他人正向言行。这正是融合教育的价值所在。
学生阅读过程也是吸纳人类智慧的过程。让书香活现品格熏陶的魅力,让学生在书香中有心灵归属地。学生在书香中细品作品,感悟内涵,形成正向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品格提升。
1.营造书香班级文化的目标
针对特殊学生存在的问题,确立以培养学生自信、包容、赏识的良好心理素养为主要目的,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主线,培养学生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子。
2.书香班级文化营造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青少年精神空虚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让学生多知天下事,心胸渐广阔。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孩子读书看报,使每天阅读内化为自发行为,最终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品格高雅的社会人。
学生每天看报摘抄、写点评,从中获取各种资讯,当遇到热点新闻,引导他们参与讨论,请同学推介好文章,谈读后感。“每天一名言”:学生每天摘录、积累名言警句,轮流更新“名言角”内容。学生还设计名言书签、好书推介手抄报。这种润物无声的坚持不懈,无疑会对道德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拓宽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1.团体心理辅导课有利于同学间关系的融洽
团体心理辅导课对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十分有效。特殊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感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彼此容易产生埋怨、嫌弃、不满等情绪。教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课《学会与同伴相处》,引导他们思考:如果卡罗纳(课文《检阅》中一位有肢体残疾的人物)在班上,你会接受他吗?你会怎样对待他?如何与他相处呢?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言行,与现实生活人与事联系起来,通过交流看法,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对特殊同学在认知、情感上的缺失,改善了同学们和视障生彼此的关系,如今,同学们体谅视障的同学坐在第一排但还是看不到黑板的情况,每一位同桌的同学(本班每月换位)都会一边听课一边把老师的板书内容讲给他听,课后帮他抄作业登记成了自己的分内事,也让特殊学生体会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自己的生命同样受到大家的尊重与关爱。
2.借力社区资源,体验生命的自我价值
发挥社区义工进校园的帮扶作用,让特殊学生接触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体验更多方面的关爱,体验生命的自我价值,从经历中感受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小黄因父母的过度溺爱,产生情绪行为偏常,在义工梁小姐每周定期帮扶下逐步能安静地听课了,学习成绩也从合格的边缘上升到良好。
海灵格认为,助人是一种人类的特质。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就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施予。若我们单单接受,却不予以回报,就难以留住他人的施予;若我们接受施予后加以回报,就能更愉快、更无负担地持有他人的施予。
在寒暑两个假期,社区义工邀请我班的特殊学生带上自己设计的名言书签、小纸鹤等参加“带外来工子女认识我们的社区”“到老人院探望孤寡老人”“参加资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义卖”“陪孤寡老人逛花街”等活动,在活动中特殊学生学习到社交技巧,懂得用自己的小心意回赠他人,让他们也感受到自己也有能力助人,体验互助交流的快乐,产生爱的流动。
3.发挥家长助跑团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参与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巨大。练武术的小何,在玩耍时出手不知轻重,使一位情绪行为偏常的同学感觉被打了,于是,这位同学哭闹得不可开交,小何赔礼道歉也无济于事,小何以及班上的同学都很不理解。刚好,一位家长是某特殊学校的老师,教师邀请她给同学们讲述她班上的特殊学生的故事,分享她的学生做的手工小头饰。家长的参与,让同学们从心理认知上明白了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大家才能融洽相处。
正是教师从心出发,营造体现生命价值的班级文化,使本班家委会的意识逐步提高。他们为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学校“520”心理节期间,家长请来了心理咨询师为全年级的家长做讲座。让家长懂得了尊重每个生命的不同,掌握了在家庭中通过有效的运动、游戏、沟通互动等帮助孩子,体现生命的价值。
体现生命价值的班级文化充分落实了融合教育对身障生的优点,包括:获得同侪相处的满足感,学习社会能接受的行为,接受更多元的刺激以获得更大的进步等,因此,融合教育除身心障碍学生本身因安置于普通学班而获得语言、人际、社会适应之成长外,一般学生也可以从与障碍儿童互动过程中,学习如何接纳个别差异及如何协助身心障碍者等,以促进其人格成长。同时,当师生从心而发去尊重每个人,每个学生的潜能就有机会变为显能,视障生成了本班的“励志哥”,三名学习困难生上学期期末考试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只有一人一科不合格),情障生也懂得克制自己过激的行为,正向表达情绪了。班上的同学也在体现生命价值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品格得到提升,教师营造体现每一位学生生命价值的班级文化的教学目标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营造体现生命价值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道德素养和良好心理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十分符合在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邱上真.特殊教育导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
[2]胡致芬.重度障碍生之教育[J].台湾:特殊教育季刊,1997.
[3]伯特·海灵格.在爱中升华[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