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玉
(贵州省铜仁市逸群小学)
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最基础性和关键性学科,是小学素质教育阶段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对个人的发展尤为重要。尤其是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知识的阶段,是对学生知识的启蒙和奠定基础的阶段。而阅读能够使人获得更多信息和更新自身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理解能力是人认知、理解文本的基础和学好其他各个学科的前提条件,同时阅读理解是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贯彻和新课标教育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改革,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愈发严格,并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也促使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多是老师进行讲解、分析,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本应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多是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指示进行被动地机械化阅读,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学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而学生在课下又不去扩展阅读量,因而缺少主动参与阅读的机会,所以学生在面临阅读理解时往往可能产生厌恶和倦怠的情绪,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具有阅读兴趣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能够推动学生主动阅读,寻求知识,阅读理解自然就会变得更加积极,效率也就会更高,能力自然也就会提升。而在中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小学生基于年龄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对阅读理解的兴趣不足,所以缺少阅读理解的动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具有较大帮助,更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虽然不同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个人的思维实践能力存在较大的不同,而且阅读理解的基础和自身的生活和知识的积累也有着较大差异,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就目前来看,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没有较好地养成。另一方面,小学生也不具备科学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要懂得方法,不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效率就会比较低,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限制较为严重,教师应该勇于打破或者摒弃一些传统的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学生回归到阅读和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加以提倡,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只作为配角,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鉴赏、感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基于上文所提到的阅读兴趣的好处和重要性,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教师应该合理恰当地使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文字产生共鸣,深入感受阅读的美感;或者,教师可以利用阅读中文本的艺术空白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不仅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所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方法进行塑造和培养,但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并加以坚持,日积月累地获取知识;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圈、勾、画、点的好习惯,并及时查阅字典以及对好词佳句加以记录。在阅读理解的顺序和速度方面也应该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争取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此外,教师还应发掘更多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和方法的有效措施。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注重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广大师生需要做出长期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6(2):428.
[2]许仕伍.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