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力图打破传统教学框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生物教师希望打破传统高中生物课堂的僵硬模式,创新高效高中生物课堂。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次,教师可设置真实的生物课堂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认真研课,摆脱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前就对学习内容建构初步的认知,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活跃,精心编制的导学案就是教师的一个有效抓手。将导学案应用于生物教学,学生可主动探究知识。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不仅要掌握简单的知识点,将教材中现有的知识整理到导学案上,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知识难点,如此,教师在讲课时,学生才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才能明确课堂的重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要提前自学。这种 “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学生必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课堂学习中保持活跃,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教学 “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 “光合作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光合作用的过程”都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很容易便可了解教学目标、课程重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课堂中,学生便可从容学习,过程更加轻松。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提升,学生收获到学习的成就感,会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成绩必将提升。久而久之,还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引导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在重难点处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多角度挖掘知识的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非常了解高中生物教材及教学大纲。教师根据教材的课程目标提炼出重难点,围绕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探究与思考。由于学生全身心投入重难点学习,对知识点印象也必然深刻。通过任务驱动,教师不仅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还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学生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了生长素是从胚芽鞘尖端向尖端下部运输,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但是讲到 “极性运输”时,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学生对 “形态学”概念很陌生,故该知识点很难理解。但是,老师只要准备两幅图:一个图的枝条直立,一个图的枝条倒挂,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指出两幅图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两幅图片形成对照,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引入 “形态学”概念,学生便可轻松掌握该知识点。
对于学生独立思考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设置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遗留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生物学科的前沿性,高中生物课堂可以引申至科技前沿,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知道的生物前沿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承担不同的工作,担任不同的角色,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畅所欲言,感受合作讨论的乐趣。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科学的真谛。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激发另外一个学生的灵感,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可以实现全员思路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进行合作的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必须融入学生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地给出一些提醒和启发。当学生小组讨论发言结束之后,教师要合理恰当给予学生反馈,教师的反馈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有没有需要补充完善的地方等。对于回答不完整或者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他们的思维回到正轨,并对答案作进一步补充说明,适时点评或讲解,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例如,在学习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DNA分子是遗传物质,教材上有一个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来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这个实验比较复杂,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合作,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放射性同位素35S、32P,不用其他的元素;为什么要先用放射性培养基培养细菌,而不直接用放射性培养基培养噬菌体;混合后的培养液为什么要搅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上清液中是什么成分;沉淀中是什么成分。通过学生的学习和对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更好地理解问题,然后及时解决问题。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仅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讨论发言更全面和细致,而且促进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生物课堂效率。
一堂高效的生物课,不仅要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科学的探究,更要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反馈。通过对学生的检测,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加有目的性,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对学生进行检测,不仅可以明确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也能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查漏补缺,锁定检测效果不好的学生,后期继续跟踪复查。例如,在学习完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这节内容后,笔者通常会布置一些问题进行强化: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2)氨基酸通式的书写; (3)氨基、羧基、肽键的书写; (4)脱水缩合的过程;(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6)蛋白质的功能和举例; (7)氨基酸个数、肽链、肽键、脱去的水分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8)一个由n个氨基酸形成的含有m条肽链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为a,则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 (9)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是多少; (10)蛋白质鉴定中试剂的名称和成分、实验原理、实验现象; (11)双缩脲试剂与斐林试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问题涵盖了本节知识的绝大多数重要内容,通过这些问题进行检测,学生进一步理解新学的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中,真正消化吸收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透彻,应用更加灵活。有些时候,会有部分学生的检查效果不好,教师要在课后对这部分学生继续跟踪,进行二次检查,直到全员通过。最初老师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但是当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效率提高,基础更扎实,形成良性循环之后,学生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另外,课堂检测题要注重基础,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领悟重点、难点。同时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设置少部分拔高型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导学案导入、学习任务的驱动、小组的合作和课堂检测这几个策略有机结合。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用任务型的问题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通过课堂检测来巩固教学效果,让学生基础更牢固,从而实现学生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也使得课堂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