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学生人文底蕴的彰显及优化

2018-02-24 02:24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底蕴人文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目标,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人的素养是后天习得 (即教育)的结果,教育对人的素养的培育起主导作用,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人文底蕴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1]本文通过人文底蕴在高中《经济生活》 (指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教材)中的彰显为起点,分析高中《经济生活》彰显人文底蕴的积极影响,以及其彰显人文底蕴不足的教学表现,最终落实到人文底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优化措施。

一、人文底蕴在《经济生活》中的彰显

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要点。人文积淀是指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是指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审美情趣是指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2]

1.人文积淀在《经济生活》中的彰显。第一课“神秘的货币”是高中生学习经济学常识的起点,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货币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商品的流通过程以及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则是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即人文积淀的表现。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中的价值规律、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中的我国分配方式、第八课 “财政与说收”中关于财政和税收的知识点和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等,均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体现了人文积淀。此外,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中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等知识点,则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可见,《经济生活》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

2.人文情怀在《经济生活》中的彰显。第五课“企业的经营”中提到 “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其中诚信经营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对消费者负责的人文情怀。除此之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更是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在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中,我国的分配制度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体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是人文情怀的体现。在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中,财政支出以及财政的作用也体现了关注民生、服务人民的人本意识,亦是一种人文情怀。在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要求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的体现。

3.审美情趣在《经济生活》中的彰显。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 “消费心理面面现”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消费心理,教师在教授时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审美取向,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这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在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培养其正确的职业观,实际上是在职业选择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因此,《经济生活》充分体现了人文底蕴中的审美情趣。

二、《经济生活》中彰显人文底蕴带来的教学转变

我们既要看到《经济生活》中彰显人文底蕴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经济生活》教材实施中人文底蕴彰显不足的表现。因此,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现实情况,努力发挥其积极影响,弥补其不足之处。

1.《经济生活》中彰显人文底蕴的积极影响。(1)由教师中心变成以学生中心。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但实际上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新课程改革提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对人本主义思想合理内核的吸收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现今,我们提倡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以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这实则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现在的课堂一改之前教师的“满堂灌”,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讨论和探究时间。教师角色的转变,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能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发、了解,鼓励。”[3]

(2)教学内容洋溢着生活气息。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新教材不仅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合学生成长的新内容,还增加了许多紧贴学生生活的内容,这都体现了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新课程的知识不再局限于教材与教学参考书,而且囊括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师生互动生成的新知识。教师要联系生活讲政治,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对学生主体的关怀。

(3)课堂教学模式由权威型变为民主型。传统教学中教师有 “四大法宝” (即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案),造成了 “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出题你解答”的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学生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新课标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满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如今,教师更多地采取 “非结构” “开放式”的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响应新课改精神,许多教师大胆尝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热点辩论或讨论法等新方法。

2.《经济生活》教学中人文底蕴的彰显不足。囿于课程理念和操作层面等因素,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1)人文素养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新教材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使学科逻辑服从于生活逻辑,导致理论逻辑性不强,不利于师生系统完整地把握。如前所述,新课标提出了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这需要师生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但调查表明,多数学校强调死记硬背,只是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程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政治课应具有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导致出现人们常说的 “德育智育化”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应试教育看重分数,导致师生只关注知识学习;二是教师思想摇摆、思维定势或教学技能缺失,不愿或难以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因此,教师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

(2)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不高。新教材为体现 “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活动。其中,每一框的导入设有 “探究与共享”栏目,正文由探究活动和原理共同组成,最后又在每一单元结束设有综合探究活动,其编写的意图是非常好的,但高中课时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最为关键的是,有些探究活动与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如《经济生活》中的 “信用工具和外汇”,这种探究活动对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不现实,大多数学生都未使用过信用卡,有的甚至不知其为何物。这表明,探究活动因数量、难度以及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而未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导致教材的使用实效性降低。

三、《经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优化措施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研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年版)》,要把握每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独特价值,可将其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新课标的颁布必然使思想政治课教材发生重大变化,以更好地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人文底蕴的重要体现,因此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相关素养。对教师相关素养的要求,包括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中,高尚的师德就要求教师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一系列新的能力将成为教师这个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4]这实质上也是对教师人文素养和相关素质的要求。

2.进行紧密联系学生需要的教学设计。强化生活逻辑,加强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底蕴素养。一线教师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典型的生活素材生成一定的理论观点,关注学生现实情况,结合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及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就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组织讨论,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在思想政治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主体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设计上加强与生活逻辑的联系,而且要在教学导入、教学语言、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等设计上加强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联系。

3.营造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应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综合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提高教学实际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时政热点报告、时事知识竞赛、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觉提升人文底蕴素养。

4.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教学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学评价的反馈与调节作用,教学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推动师生共同成长。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而且是对课程教材的评价,也是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当前的教育评价存在很多问题,如评价功能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内容过多注重智育,以及由于评价主体错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等。我们强调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它要求评价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评价内容综合化、方法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强调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重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此外,也要重视教材实施后的反馈与调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于2004年3月颁布,而教科书 (设计、编写、定稿、出版)在同年9月就投入使用,由于时间仓促,难以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强调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由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个版本,显然不能适应所有地区和所有学校。因此,要注重教材实施后的反馈与调节,适时更改其内容以凸显政治学科的时代性特征。在编写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年版)》为依据的教科书时要注重编写的质量与效果,注重新教材实施后各地方各学校以及使用教材的各主体的反馈与建议,及时调整其不合理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效果具有长期性和延迟性,它不可能立刻就表现出来,需要各学段各科老师齐心协力。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尤其是人文底蕴在高中《经济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故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底蕴人文
倍er高级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人文绍兴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