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金
(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提供了必要支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与提升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融入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通过全方位调动视觉、听觉等人体感知系统,实现了教材知识的立体化表现,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辅相成,配合得相得益彰。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有限,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知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尤其是对于色彩、形状的视觉刺激,以及音频、视频的听觉刺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
小学数学教材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晦涩,若仅依赖教材、黑板进行平面教学,学生接受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融合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通过将抽象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实体转化,不仅降低了教学与学习难度,同时也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尤其是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原理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其以视频动画等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课堂教学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接受起来也更为轻松。
教师层面主要存在两方面因素:教学思想与教学技能。首先是教学思想。这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因素,信息技术能否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并产生积极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其次是教学技能。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直接影响着课件制作质量,因此在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做出改变,同时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吸收和接纳新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运用知识,如PPT制作、视频处理技术等,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从个人与学校两个层面共同推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因素同样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素质教育课堂中,教师承担的主要是引导任务,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融合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设计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兴趣取向、认知能力与年龄特点等。
情境导入为课堂教学第一阶段,此部分课堂设计要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情境,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情境导入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影片等,应注意控制幅度,突出知识重点,切忌喧宾夺主。如在讲授“分数”知识中,可通过动画形式将1个西瓜均分为2份,从而引入问题:每份是多少?
对于新知识教授,教师要抓住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难点通常是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公式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教学难点设计提供了创新的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对所要传授的知识难点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依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搜集筛选出适合教学目标的图文素材。如在讲授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时,若仅通过传统机械式的灌输教学,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公式,这样获得的记忆很容易被遗忘,此时可运用引导式教学方式,通过立体形象的动画表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柱体的形成过程与分解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公式的来源。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去摆脱思维禁锢,逐步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动画场景,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表现动画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巩固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学即练与集中练习。首先是即学即练形式,这种形式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知识点梳理,通过关联习题使新知识深植于学生脑海中,而这些习题可设计在课件对应知识点的下一页中,而省去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时间,提升了课堂授课效率;其次是集中练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和加强记忆,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有很大影响。教学巩固设计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堂开始时的情境导入进行更深层次对接,以最大限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考虑到小学生爱玩特点,巩固教学可通过游戏形式开展,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沈茜.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华夏教师,2016(S2):20.
[2]徐佳.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