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桥》为例浅析文本解读的几个角度

2018-02-24 13:41黄裕辉
新课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老汉词语文本

黄裕辉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

文本解读作为落实语用型课堂的起点历来为广大老师所重视,而文本解读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这个过程,寻找出文本蕴涵的语言奥妙,寻找出可供教学的语言文字运用特点。然而,从宏观来看,我们现行的教材基本是以人文主题为依据设定单元内容的,每一个文本之间没有共通的语用特点,甚至出现一个单元四篇课文各有各的语用特点。从微观角度观察,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语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一篇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本解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文本,从不同的切入口进入文本,找出专属于这个文本的语用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设计时做到主线清晰,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用课文教语文”。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有一段话提到:“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谨和极艰苦的挣扎。”其实,作为语用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文本解读其实质就是通过语文老师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说清楚文本在语文这个方面的“精确妥帖”之处。只有这样,你的文本解读才是属于语文学科的,才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

那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呢?下面,我将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组16课《桥》为例,谈谈文本解读的几个角度。

角度一: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最微小的语言工具,在文本中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它虽小却不可或缺,郭沫若先生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同一个句子,标点标注的停顿位置不同,或者句子结束标注的符号不同,其语气与情感截然不同。“一些特殊的标点运用手法,非常少见,甚至出人意料,使人产生‘陌生感’,但却充溢着作者独特的认知、情感与思想。”在阅读文本时,我们首先就应该从这个最微小的语言工具入手,关注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够引导我们对作者最隐匿的情感倾向进行捕捉与体悟。

《桥》的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分别是:“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以及“像泼。”和“像倒。”按照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后两个句子无论从语法还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极为特别。“像泼”和“像倒”中间完全可以使用逗号,但作者却使用了句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使用句号,使停顿加长,节奏上的延沓使读者更有想象的空间,那雨仿佛就下在眼前,如此瓢泼的大雨,一下子就把读者拉进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可谓独具匠心。

角度二:词语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作者营造语言环境的基本素材,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中国古代文人就讲究炼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的作品都是在文字上千锤百炼的产物,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作,尤其值得老师在词语方面多花工夫,咀嚼把玩。在语文的世界里,除了用对一个词这个考查维度,还有用好一个词这个维度。关注词语,就是要考究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用了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好不好,好在哪里。

《桥》的用词精准,细细读来,不少词语对于营造故事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你拥我挤”“跌跌撞撞”写出了人们的惊慌失措,“跳舞”“狞笑”“放肆”写出了洪水的凶猛,甚至是邪恶,反衬出主人公老汉的镇定,“盯”“沙哑”“揪出”“吼”写出了老汉的威信和担当,“白茫茫的世界”写出了洪灾过后,一切归于毁灭的寂静,也是秘密即将揭晓前留给读者的一刻遐思。这些词语都值得老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细细体味、细细咀嚼,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品味、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角度三:特殊的语言形式

这里所谓的语言形式是指文本中语言所呈现的面貌,也就是作者根据其表达需要,对语言进行个性化的组合,使之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使用风格。用刘仁增老师的话说,就是:“在优秀的言语作品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或者特意改变惯常的语言结构模式,呈现陌生化的语言形态,制造别样的表达效果;或者精心装饰打扮,使语言更形象、生动,富有艺术美和感染力。”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就要特别关注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使我们的语言文字训练有抓手、有主线。

1.特别的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或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能折射文章的主题内涵,或能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能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总之,特别的文题是我们进行文本解读不可漏掉的一个角度。

《桥》这个题目就足够特别。故事中有桥,那是村民在滔天洪水中逃生的唯一通道,是决定生与死的路,它脆弱、狭窄,在洪水中倒塌。但题目中的桥,显然不是这座木桥,它是一个喻体,它的本体是故事中的老汉。这个老汉用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村民架起一座生命之桥,他的精神无桥之形却有桥之实,读这个“桥”字,使老汉的精神在读者心中物象化,可谓意蕴深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表达出来,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极简的遣词也与后文极简的造句相得益彰,使全文风格统一,使读者印象深刻。

诸如此类特别的文题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并不鲜见,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意象并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生命 生命》,由两个重复出现的词语构成,独一无二,仿佛一声声呼唤,既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是情感的逐步升华;《别饿坏了那匹马》,文中残疾青年一句善意的谎言,恐怕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谎言了吧。

2.特别的修辞

不少老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都会首先关注到句子的修辞,因为这是一篇文章最外显的语言特征,最容易发现。但从我日常的观课中发现,老师们似乎喜欢停留在利用这些运用了修辞的语句作为修辞这一语文知识教学的范例,也就是满足于让学生找到句子,知道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不禁想:这是否就足够了呢?这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何促进作用呢?需知道,修辞是一个作家最具个人特色的语言创造,遣词造句本身就蕴涵了大量值得积累、揣摩、迁移的语用要素。通过关注思考这些修辞现象,学生能够大大提高其语言感受能力、模仿能力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怎能不在文本解读时就把本篇文章修辞的语用特点说清楚呢?

《桥》这篇文章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其中以比喻和拟人最多。学生对此也最熟悉。但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具体是怎么写的。通过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作者的笔下,老汉与洪水有一个抽象化的形象,老汉是正义的化身,洪水是邪恶的化身,所以作者把老汉比作“桥”——连接生的希望,比作“山”——稳固的靠山,比作“豹子”——救人时的刚猛。对洪水,多用拟人,与其说是拟人,不如说是拟魔——洪水在“跳舞”,洪水发出“狞笑”,洪水在“放肆地舔人们的腰”,这不正像一只害人性命的魔鬼吗?

作者的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写比喻句也好,写拟人句也好,这都是语言运用的方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你的表达需要。你想要把本体塑造成什么形象,决定了你选择什么样的喻体。你想要把事物塑造成什么形象,决定了你选择的词语。说清楚了这一点,才真正抓住了修辞的秘诀。

3.特别的句式

句子的构成方式是作家最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文字运用方式,是丰富学生语言文字感受的重要素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要素,是文本解读的重要角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特别的句式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如反复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重复了五次;《地震中的父与子》里,“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出现了三次。教学时,围绕这些句子展开,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又如过渡句,如《窃读记》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中,“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教学时抓住这些过渡句,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删繁就简,事半功倍。

《桥》这篇文章很特别,具体到句式上,通篇都用短句,这在小学教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句式,非常值得关注。短句句子结构简单,没有矫揉造作的修饰,读起来简洁明了,更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客观上加快了语速,而加快节奏又营造了一种紧迫的感觉,与课文中描写的洪水肆虐、死神逼近可谓配合得丝丝入扣。

角度四:语段篇章

解读完了具体的语言,我们还需从宏观上观察文本,关注语段及篇章的语用特色。其中主要包括但不仅限于:写作顺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借物喻人、欲扬先抑、托物起兴、场面描写、直接抒情、情景交融、动静态描写、人物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桥》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与设置悬念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对大雨和山洪的描写穿插在故事的叙述当中,环境的描写为故事的发生设定了一个特殊的时空,就像舞台剧中的布景,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简短有力的句子独立成段,加上画面感极强的描写,成功地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在此环境中,老汉的镇定与无私被凸显了出来,真正是“沧海横流,方显大英雄本色”。

而设置悬念也可谓贯穿全文始终,老汉与年轻人的关系一直点而不破,从开始老汉揪出小伙子,小伙子怒瞪老汉,到生死关头,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读者的疑惑层层加深,但即使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仍没有明确点出两人的关系,只是用老妇人祭奠丈夫和儿子作为结尾,委婉地点出两人的父子关系,留给读者的是恍然大悟后的扼腕叹息和唏嘘感佩。这样的伏笔,这样的悬念,这样的揭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与文学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从标点符号、词语、特殊的语言形式、语段篇章等几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就能大体上挖掘出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特点,供我们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语用课堂的教学效率。王荣生教授说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对于这个学习对象,我们要具体学习什么,需要每一位老师在认真做好文本解读后才能回答。

猜你喜欢
老汉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找词语
刘老汉笑了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