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8-02-24 13:31王金德
现代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 王金德 姜 萍

一、研究缘起

纵观多年来我市小学科学课程的推进历程,校域间科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课程实施质量的均衡发展急需提升。为扎实培养学生科学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我们在区域内开展整体性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首先是教师队伍现状的需要。海阳作为一个县级市,市域内乡镇学校科学教师队伍较为薄弱,城区市直小学科学教师多是兼职,教师职业素质也没有明显优势。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科学专业背景等问题,制约着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优质实施。

其次是教材内容差异的需要。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普遍停留在一个浅显层面,不能够深入拓展、挖掘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基于教材,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整合学校、社区、家庭课程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学课程,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丰富,视域更开阔。

再次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通过科学教育将科学素养的具体目标落实到科学探究的全程,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二、研究内容

基于对小学科学技术课程的认识,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实践和研究:

一是丰富科学课程建设,引领县域内各学校将科学研究性学习、科学阅读、科技节活动、科普讲堂等内容纳入科学课程建设中,让学生在丰富的科学课程中体验科学的魅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优化科学队伍建设,通过区域培训、常规教研、骨干团队带动等途径,在课程实施中培养一支能够有效实施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引领县域内的科学课程建设,提高区域内科学课程实施水平。

三是完善科学测评体系,修订《小学生培养目标与评价(科学)》 ,加大对县域内学校推进情况的调研力度,扩展评价视野,拓宽评价方式,探索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科学测评机制。

四是落实科学课程整合,引领区域内各学校基于自身校情,把科学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适切拓展,树立整合理念下的“大科学观”,培植学校特色,建设一批科学基地学校。

三、实践探索

(一)教师培训提升教材解读与实施能力

一是加强教材和课标培训。市教研室组织全市科学教师通读学习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以主题学习单元为基本模块,用模块方式来建设课程体系。按照实施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程度以及课程内容的收敛程度,将所有的主题划分为基础模块类和活动模块类。在通识性课标培训的基础上,相继组织教师开展深度的教材解析培训。

二是强化实验和实施途径培训。我市先后多次邀请市科学骨干教师对全套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梳理,对梳理出的所有重点实验,从实验器材准备、过程操作到实验现象观察,得出实验结论,进行了面对面的录播式实验操作培训,并形成永久性的视频资源。在强化实验的同时,我们也强调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科技、感受科技、学习科技,多方位探究科学课程实施途径,逐步建立了个性化发展的途径——有专家指导下的活动课程,探索实践途径——参观、访问、考察等开放课程。

(二)课堂改革促进自主探究目标达成

近几年,我市着力展开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本课堂”研究活动。要求各学校结合课堂现状,找到精准的“学本课堂”突破点,展开精准研究。在科学课堂中,全市将原有的“情境质疑—方案规划—实验探究—总结拓展”四环节实验教学模式简约化,确立了“猜—做—议—展”探究式学本课堂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有依据地猜想、有步骤地实验、有理有据地讨论、思维导图式地拓展延伸”,充分依托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跟进指导加强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目前我市小学科学课程现状,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两支队伍的作用,深入学校跟进指导、培训。市级教研员针对全市学科教研实际,整体策划展开区域性主题教研活动。如,每学期一次的学科教研会议。同时,教研员结合各共同体学校在科学主题研修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跟进式、“请进来,走出去”的指导与培训,并相继进行资源共享,促进了校际间的协同发展。骨干教师队伍以落地实践为主要工作原则,通过“送课下乡”、“课例共享”、 “专题讲座”等活动,促进科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学业测评强化科学能力的实操评价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课程承载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市教研室在全市层面推出了不定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抽样测评,将实验探究能力纳入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由市教研室组织测评,既要评价学校的日常落实,又要评价师生的实验能力。

(五)课程常规构建均衡整合的大课程观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之初,市教研室就提出了学科整合、均衡的大课程观,将科学学科置于同其他学科同样的学科地位,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常规要求。从备课、上课、作业、观课、研课、教后反思、科学微课程建设等,都有相应要求和着力研究的关注点。如自2012年开始,在全市推进落实的“科学特色作业”,开展调查研究与实践的作业,引领学生让科学探究的视角走向家庭、社区,走向大自然;2014年始,在全市展开“科普读物推介”、“科学微课程评选”、“迷你小实验DIY”等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科学素养。

同时,自2012年开始,我市在课程常规建设中提出了师生同绘“科学知识树”的思路构想。要求师生在一课或一单元学习任务完成后,以“树”状显性呈现本课或本单元的科学概念与概念解析。2015年秋天开始,又将“科学知识树”升级为“科学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系统化、可视化。它既便于教师反馈、评价,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成效及反思

(一)主要成效

一是切实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经过近几年科学课程实施的整体性推进,我市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切实提速了教师专业发展。广大科学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明显提高,对教材解读水平、三维目标处理、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素养也得到了更新与优化,全市科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切实促进了课程优质实施。科学课程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各项实施策略、管理举措能够接地气,聚焦学情、师情,能够与课程实际相对接。

(二)存在问题

第一,教师整体素质仍需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整合与利用,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方面能力尚显不足;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科学教师知识更新还显滞后,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二,学校间发展仍不均衡。一些学校由于校内科学教师队伍过于薄弱,科学课程质量意识淡泊,效益观念不强,致使成绩平平,出现了科学课程发展校际间不均衡的现象。

第三,课程内涵仍需深度挖潜。课程实施中教师对“探究性”、“综合性”的挖掘还不够到位。另外在实施中忽视了科学课程自身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研究不够深入,跨学科的科学大课程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今后展望

我们将立足“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核心本位,不断完善科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深化科学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同时,将学科德育任务寓于科学学习全程,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技术对于人类与社会、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与改变,赋予科学课程更深厚的课程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