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农垦三亚高级中学 谭 英
教育新理念有这样的共识:教是为学服务的。一个好的课堂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要让学生深度自学、深度讨论、深度展示、深度训练。教师要想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忙起来,主动阅读、观察、思考、表达感悟,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教师也要在教学活动中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裁判者,而应当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路人,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包办代替,控制学生的思路与思维的发展,而是主动地适应学生,鼓励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学而教的课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改变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勤于动手的新课程教与学方式。因此上好一堂课,教师要善于营造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民主氛围,要充分关注个别差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寻找提高有效性的途径。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找到激励学生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本着以上原则,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我构建了为学而教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新课堂。
第一步,我要求学生课前要结合书下注释和参考书预习,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或有疑问处做上记号,将在课堂上提出并讨论解决。这样设计为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跳出已有的条条框框,真实地去感悟与体验课文知识。同时我也精心预先做好课件,课件内容一定有课本原文,我将课本原文分解成多个幻灯片,并对原文中,学生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用不同颜色做出标志,该掌握的特殊句式画上横线。这样做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握课堂的重难点,发挥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作用。
第二步,上课时,先疏通文义。不是教师串讲,而是让学生丢开书本,举起教鞭,轮流到讲台前看着幻灯片自己讲。先解释做出标记的重点字、词或句式,然后翻译整个句子,进而完成整个语段的翻译。翻译中有不会的地方,自己邀请好友帮助解决。讲解完后,其他同学还要向这位同学就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讨论,翻译不清楚的地方或出错的地方提出质疑,并通过学生讨论,统一认识加以解决。这个环节下来,教学的重点也就落实了。学生讨论但解决不了的内容,就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就要酌情重点讲解了。这样设计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同时,这样设计还优化了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其学习中的互动、互学、各种质疑问难的对话交流,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第三步,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赏析表现手法及风格。这样的课堂刚操作起来时有一定的难度,开始实施时教学速度较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要有两个前提:第一,学生一定要课前认真预习。第二,教师基本功要扎实,要把课文吃得透透的,否则,随时会被学生问倒。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表现自己,希望受人重视,敢想、敢说、敢做、敢为。课堂上教师给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和机会,他们当然想好好表现,这就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最可贵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是我以前没有关注、认真思考的问题,它促使我再学习、再研究,对我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学生出现这样的争议,甲同学把“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句译为“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独自骑马离开这儿,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乙同学表示反对,认为:有“等”字,应该是表示列举未尽,所以表多个人,而不仅只有四个人。丙同学甚至质疑司马迁写了病句:“等”表示列举未尽,后面怎么可以跟具体数字呢?我一时不知从何答起,承认不懂,课下与学生共同查资料才明确:“等”有表示列举未尽的作用,但也有表示列举后的煞尾,如: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显然司马迁采用的是第二种用法,没有错。
在学习《秋水》一文时,学生对书下注释提出质疑。“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其中“旋其面目”的“旋”,书下注释为:旋,掉转。“旋其面目”解释为:转过脸来。根据这个解释,就有一个问题:海神“若”在什么方位?海神“若”应该在海中,而海在东边,也就是说,海神“若”应该在东边。河神自西而东,已经面对东方,却要把脸掉转对海神说话,这不合情理,总不能后脑勺对着听话的人吧。所以这里不能解释为“转动、旋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旋”的解释有以下几点:1.转动、旋转;2.归回;3.随即;4.小便。如果从中选择,的确只有“转动、旋转”最贴近,但是在这个地方硬译不妥,“转动、旋转”有“改变”之意,可解释为“改变”。即河伯看到洋的浩瀚无边,改变他“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洋洋自得的神态。落实到课文“河伯旋其面目”的句子上,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河伯才改变了他原有的神色。
实践证明,这样的古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及自学的良好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该学会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其主体参与的意识明显增强,对知识的渴求、质疑和探索空前高涨,能深刻、灵活、扎实地去掌握知识。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的良好学品自然培养出来了。同时,在探索活动中学习、体验和自主建构,让学生能带着问题科学地学习,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问辩论,探究创新,其思维活动的质与量当然就有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