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旅游扶贫与普通话普及联动共进机制的思考

2018-02-24 12:35李秀卿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普及语言文字普通话

李秀卿

(西昌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今后的语言文字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其实施途径和具体措施。《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社会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除语言交际障碍。这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头等大事。现在距2020年只有两三年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而任务还非常艰巨。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我国普通话普及率在2014年已经达到73%①。但这个数据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情况,特别是一、二类城市。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普通话普及率要远远低于这个数据,很多只有40%左右,有些民族地区则更低。②可见,普通话普及工作的重点是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而这恰恰也是普及普通话的难点。如何转变思路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推普平台,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成为完成推普工作“最后一公里”最关键的问题。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为什么难?主要是和这些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人口流动、教育普及、文化心理以及民族语言等因素有关。

一、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影响普通话普及的因素

(一)地理区位因素

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所处的偏远区域位置是阻碍普通话推广普及最大因素。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少数民族聚居的凉山、甘孜、阿坝三州均处于四川盆地西缘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一级阶梯交界处,是盆地向高原过渡的中间地带,主体为横断山脉。横断山脉是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是我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怒山、芒康山(宁静山)和高黎贡山,夹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形成六山夹五江的地理奇观,多高山峡谷,因“横断”东西交通故名横断山。三州地区自古与外界交往困难,尽管有著名的“茶马古道”,一度带动了沿路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但更多的山区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这一区域的藏族、彝族、傈僳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一般使用自己的母语,与外界少有交往。甚至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这些地区都未发生显著变化。一直到党和国家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才得到根本变化,个别地方甚至有了高速公路和机场。但这些地区正是因为区域位置相对偏远,普遍自然景观美、民族风情浓,旅游资源富集。国家打响扶贫攻坚战以后,随着旅游扶贫的推进,青山绿水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奔康的金山银山。

(二)人口流动因素

学者研究表明,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推动普通话的使用,甚至人口流动也未必促进普通话推广,要看从事什么职业。如果只做收废品、环卫清洁等低端工作,也不需要使用普通话。只有从事经商贸易等活动,才有可能促人们使用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以农牧业经济为主,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多使用母语。改革开放以来,有大量农民,特别是年轻人进城务工,或者外出求学,一定程度上接触和使用普通话,但多数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从事经商等活动,留在当地务农,很难使用普通话,最多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发展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凉山、甘孜、阿坝地区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旅游业迅速崛起,甚至成为三州地区的经济支柱。人口流动从过去“走出去”转变为现在的“引进来”,外地游客的大量涌入,当地居民不用走出大山就可以大量接触大山外面的人,特别从事旅游服务必须掌握普通话,为这些地区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创造了难得的时机。

(三)教育普及因素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非常落后,受教育的人口比例极低。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有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更是关心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这些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力支持这些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积极控辍保学,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大大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教育状况。农村和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大大提升,受过初等以上教育的人口大幅增加。特别以学校教育为基本阵地,农村和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普及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受到师资等条件限制,乡镇村小、初中,甚至县镇周边的一些中小学,普通话还未成为教学语言,更不用说成为校园语言。特别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高中学校并不重视教师的教学语言,导致不少理科类教师,甚至包括部分语文教师使用方言教学,形成中小学教学使用普通话而到了高中使用方言的奇怪现象。这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四)文化心理因素

每个民族都对自己民族文化有解不开的情结。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发扬、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的重要文化心理。世代居住在四川三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种文化心理对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抵触甚至拒绝外来文化,担心外来文化会削弱甚至同化民族文化,某种程度上阻滞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而汉语方言区则有方言优越论。就是现在,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也不在少数,甚至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话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推广普及难也就不足为奇了。出于对方言或母语的保护而对普及普通话充满疑虑甚至抵触,是把普通话推广与母语保护对立起来,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显然是狭隘的。事实上,使用双语乃至多语在我国社会语言生活中是普遍现象,使用普通话不仅不会影响方言或母语,反而会推动地方文化或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方言和少数民族文化。

(五)方言和民族语言因素

方言和母语是影响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的最直接因素。无论是彝语还是藏语、抑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和普通话都有很大的差异。以彝语为例,语音、词汇、语法都和普通话差别很大。从语音上说,元音、辅音差异大,由此构成的声母、韵母、声调差异也很大,为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造成了巨大困难。从本课题的抽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母语。从小使用本民族语言,而且入学年龄普遍偏大,等到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已经错过了语言的最佳学习期。母语已经养成,再来学普通话,对孩子而言,母语的干扰是可想而知的。对于那些接受一类模式教育的孩子而言,接触普通话的时间更迟,母语的负迁移更甚,学习难度更大。由此看来,现在实施的“一村一幼”计划,对少数民族儿童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从幼儿园就接触普通话,无疑对孩子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双语教学,也为孩子们普通话习得提供了良好条件。本课题组成员在凉山西昌和甘孜稻城风景区,遇到学龄前彝族儿童和藏族儿童用普通话向游客问好,甚至可以作简单对话,就是最好的例证。

归根结底,社会交际需要是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根本驱动力量。对农村地区广大农民而言,选择使用某种语言首先考虑的是生活中交流沟通是否必需。长期以来,农村的人们由于活动范围小,只需使用当地方言就可以满足日常交往需要,没有学习使用普通话的心理需求。民族地区亦然,通常情况下使用民族语言即可完成所有交际,因此也就毋须学习使用普通话,也就不会产生学习普通话的意愿。只有走出乡村,走出大山,来到城市,交流沟通不便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学说普通话的必要性。“不需要”长期以来成为普通话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难以推广普及的最直接心理因素。

二、旅游扶贫为农村地区及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提供难得的机遇

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役”的打响,“旅游扶贫”成为脱贫脱困的重要形式,“乡村旅游”成为引领农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掌握旅游服务技能就成为从事旅游业的农牧民,特别是旅游示范户的迫切需要。一个地方的旅游项目越有特色,对外的知名度就越高;知名度越高,在外面的影响就越大,对各地游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大。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旅游服务人员如果只会说地方话或民族语言,不会说普通话,或者说不好普通话,显然会给沟通交流造成巨大障碍,给旅游服务带来极大不便,从而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进而影响经济效益。这时,掌握普通话自然而然就成为这些人群的需要和自觉。“发展特色旅游”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人们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提出了要求,“旅游扶贫”则为这些地区的人们学习使用普通话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普及普通话遇到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先从这些从业人员着手,让他们成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的“星星之火”,然后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农民自觉学说普通话,逐渐形成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的“燎原之势”,从而完成在全社会普及普通话的“最后一公里”。

“多部委联动”是近几年“扶贫攻坚”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导下制定出台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涉及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十二部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工方案》也涉及若干部委,如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国家民委等,说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已经建立。有意思的是,《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中所涉及的十二个部门,没有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反之,《〈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工方案》中虽然包括国家旅游局,但在“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和“加快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部分中旅游部门却缺席。不仅实践层面如此,理论界对旅游扶贫与普通话普及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看来,我们对旅游扶贫与农村地区及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之间的重要关联还没有充分认识。

事实上,旅游扶贫与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农民在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旅游服务形象,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了旅游创收能力,增加了旅游服务收入;另一方面,在服务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普通话也在农村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将根牢牢地扎在广大乡村和民族地区,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文化建设提供强助力,为打赢全面小康攻坚战奠定良好基础。一句话,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层面上,也完成了《纲要》既定目标,实现了语言文字“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可见,在旅游扶贫中,普通话与之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把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与旅游扶贫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国家扶贫攻坚战略服务,另一方面完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社会的普及任务,从而达成“双赢”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普通话不仅为乡村旅游发展做了贡献,同时也推进了自身历史使命的完成。

三、构建普及普通话与旅游扶贫联动共进机制

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旅游扶贫与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的联动共进机制。现在正逢其时,国家语言文字主管部门应依托旅游扶贫,主动担负起推广普通话的主体责任,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由过去自上而下、逐级推进,从城市推向农村转变为直接深入旅游示范村,与旅游示范户农户对接,同时在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中,结合国家“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适时启动普通话志愿服务行动。

(一)构建语委系统和旅游系统之间的联动共进机制

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与旅游扶贫结合,不能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混乱。必须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按照扶贫攻坚的步骤,结合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任务,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精准实施,务求实效。如前所述,国家层面的“多部委联动”机制已经建成,现在所需做的就是实现国家语委和国家旅游局的联动,明确共同责任,厘清各自职责,建立两大系统之间从上到下的联动共进机制。首先,两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沟通协调、定期会商,共同完成顶层设计;其次,两个系统省州市县相应职能部门要联动,旅游部门负责与相关乡镇协调,确定帮扶对象,语委系统负责实施培训;第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形成长效机制。

(二)准确把握帮扶对象心理,实行精准帮扶

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普及工作,情况复杂,帮扶对象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千差万别,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在开展帮扶工作之前,必须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对学习使用普通话的态度调查,摸清此类人群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准确把握帮扶对象的心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帮扶。

(三)建立“村文化代表”制度,培养乡村旅游骨干队伍

必须深入到旅游示范村,走进旅游示范户家庭,摸清从业人员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从中挑选出一批接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中青年村民担任村文化代表,帮助他们提炼特色旅游项目或产品,提炼旅游讲解词,并实施以普通话为核心的口语表达培训,实现精准帮扶。

(四)组建普通话志愿服务队伍

经过几十年的推普工作,特别是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以后,在地方和高校已经储备了相当一批普通话骨干人才,如普通话教师、测试员队伍、地方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高校汉语言文学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等,有的还组建了行业协会。这些人员和民间社团都是构成普通话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力量。通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整合、组织、动员这些力量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推广普及普通话服务。

(五)制定“普通话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方案

语委系统和旅游系统之间形成联动共进机制后,一定要结合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实际,制定出便于操作、能见实效的普通话志愿服务行动方案,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对领导机构、实施时限、志愿队伍的组建、与帮扶对象的对接、帮扶内容及形式、应达到的效果、经费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避免出现盲目行动、短期行为、各自为阵等乱象。

四、余论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及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构建旅游扶贫与普及普通话联动共进机制是关键。但普及普通话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媒体参与,创设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推普合力。这是我国推广普通话的宝贵经验。农村地区及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更需要政府和媒体共同发力。

(一)地方政府承担主体责任

一是要加大农村地区及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宣传力度,以宣传标语、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形式提高农村地区及民族地区民众对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的知晓率。二是要加大对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大力推行语言生活双语模式。现在还有不少人把方言、母语和普通话对立起来,认为推广使用普通话会使母语消亡,必须要下力气改变这种错误认识。事实上,实行双语乃至多语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国家不仅不限制,而且还鼓励保护和使用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宣传不够。三是经费保障。推普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应该保障必要的经费,像各种宣传、开展志愿服务等,这些是政府必须付出的行政成本。

(二)媒体履行社会义务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承担着宣传引导的社会责任。在农村地区及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过程中,应该发挥它的平台优势,助力“推普最后一公里”。

首先,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随着国家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已基本普及,为农村和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搭建了媒体平台。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成为传播普通话的有效载体,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对儿童、青少年尤其显著。但是,这一惠民工程还需要在技术升级和节目的亲民性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其次,要搭建新媒体平台。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尽管相对内地比较落后,但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新媒体、自媒体也逐渐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群众所接受。特别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与时俱进和新媒体亲密接触。这就需要媒体机构充分利用新媒体灵活多样的传播特点,定期推送简短实用的推普语音、视频节目供用户使用,甚至有意培养一批比较活跃的“舆论领袖”来引导带动更多受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构建普及普通话和旅游扶贫联动共进机制,搭建新平台,探索新方式,政府、媒体形成合力,是推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完成普通话“最后一公里”普及的有效方式,应尽快组织实施,以实现旅游扶贫与普通话普及的“双赢”。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EB/OL].(2012-12-04).新浪教育网.

[2]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EB/OL].(2017-03-15).教育部官网.

[3]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EB/OL].(2016-11-23).国务院官网.

[4]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EB/OL].(2016-08-11).新浪财经网.

猜你喜欢
普及语言文字普通话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