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凤,边仕英
(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调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基于党和国家的扶贫大背景,学前教育扶贫工程在我国教育扶贫实践中被长期忽视,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当前如何将精准扶贫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扶贫实践,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具有奠定幼儿终身发展的良好学习品质的作用,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均与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其教育质量的高低,必将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质量和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鉴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无法有效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扶贫需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短板在彝区,彝区教育难点是学前教育。针对凉山彝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决定在彝区所有行政村每村新建或改建一个幼教点,并建立汉语辅导员制度,即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两名辅导员,简称“一村一幼”。①“一村一幼”是政府投入举办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不收取家长一分钱,同时还为幼儿提供免费营养午餐,是彝区教育扶贫的惠民工程②。
在彝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一村一幼”精准扶贫工程,可以有效解决彝区学前教育严重滞后的教育难题,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③幼儿是凉山彝区的未来,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民族地区“一村一幼”精准扶贫工程建设秉持保基本、全覆盖原则,补教育短板正是从学前儿童抓起,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健康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将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带来一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彝区学前教育实施“一村一幼”精准扶贫,补足教育扶贫之短板诠释了精准扶贫的新思路。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境内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受自然因素、交通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州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2010年凉山州学前教育一年入园率仅52.6%,两年和三年的入园率相对更低,分别为38.5%和38.7%。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后,全州学前教育入园率有所提高:一年、两年和三年入园率分别为62.5%,46.2%和44%,但发展相对缓慢。2014年6月,四川省启动《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每年新增投入3.46亿元扶持大小凉山教育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中小学寄宿制规模、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9月,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凉山彝区也开始大规模启动“一村一幼”建设,截至2016年12月25日,凉山“一村一幼”工作已建成3 060个教学点,设立3 878个教学班,共招收幼儿112 658人,选聘辅导员7 743人,开办资金共计25 058.74万元,具体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5—2016年凉山“一村一幼”幼教点开办情况
从表1的情况来看,自2015年9月凉山州启动“一村一幼”建设,到2016年12月底全州“一村一幼”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全州在园幼儿和边远乡村“一村一幼”幼儿总数222 939人,三年毛入园率73.7%;2016年“一村一幼”幼儿总数243 412人,三年毛入园率83.4%。全州在园幼儿和边远乡村“一村一幼”幼儿总数2016年比2015年增加20 437人,三年毛入园率增加9.7%,这对提高全州学前教育入园率起了重要作用。表2为2015年和2016年全州学前教育情况统计。
表2 2015—2016年全州学前教育情况
综上所述,“一村一幼”不仅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对全州学前教育入园率的提升也功不可没。但截至2016年底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只有83.4%,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仍需继续努力。
经过三年努力“一村一幼”建设在数量上已取得初步成效,显著提高了全州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但是已建成的各“一村一幼”幼教点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境,影响了“一村一幼”幼教点的教学质量和后续可持续发展。现将具体问题与困境做如下分析。
广大彝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多彝区或偏远山区3至6、7岁的孩子基本都在家里帮父母干活:例如带弟弟妹妹,放牛或干农活,而不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很多彝区的家长认为养大一个孩子就是为这个家庭增加劳动力的,而不是想着我要好好培养一个孩子,让他对社会有所贡献。现在很多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到“一村一幼”幼教点的初衷也不是接受早期的学前启蒙教育,更多是冲着免费午餐、营养午餐去的。因此,开展“一村一幼”建设先要让彝区学前儿童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幼教点建设方面,因地制宜地开展“一村一幼”非常符合凉山彝区的实际教育情况,但也面临着巨大困难。自2015年“一村一幼”提出之后,各县迅速开展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总体良好,全州“一村一幼”教学点建设数量巨大,2016年全州共开办了3 060个“一村一幼”教学点,但时间、资金和人力等相对不足,因而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数量多、质量相对较低等情况。各项经费、园舍面积、幼教点环境、师资等难题是每一个县在开展“一村一幼”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各县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保证幼教点的顺利建成。例如2016年凉山州用于全州幼教点建设的开办资金为25 058.74万元。“开办资金”指县级财政及教育部门投入的用于场地维修改造、设施设备购置等,因而这项资金并不包括幼教点辅导员的工资支出、幼儿的营养午餐费用、教学材料、教玩具购置等资金。因此幼教点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教师工资发放、工作福利待遇提升、教师师资质量提升经费以及购置教学材料、不断购买添置新的教玩具等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资金不足等问题。
目前几乎所有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建设都属于“县建,乡管的模式”,即各县拨付资金用于建设各村幼教点,负责招聘所需辅导员。但是幼教点的具体运行和管理又归属各乡,各乡又把权力下放到各乡的中心校,由中心校负责管理和运行。这种运行和管理模式会导致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监督不到位,甚至是出问题时候的“踢皮球”现象。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各幼教点在后续发展中将会举步维艰。
在辅导员招聘方面,很多“一村一幼”幼教点所在的村落人口基本上全是少数民族。如果完全按要求招聘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可能无法招聘到辅导员。因此,为了解决彝区师资匮乏问题,一些县放宽了辅导员招聘标准,初中毕业生也可参加招聘,这样虽然暂时解决了师资匮乏问题。但是大量低学历、低文化水平以及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人员进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将对整个“一村一幼”幼教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作用。在现有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将这样一批低学历、低起点,毫无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打造成一支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将是“一村一幼”后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如何引导这批低学历、非专业的辅导员队伍提升自身学历、进行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一村一幼”幼教点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具有共性和普遍性,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充分利用四川卫视、凉山电视台专门为广大彝族群众开设的彝语频道做一些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把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科学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接受学前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良好品质的习得和奠定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制作成一些教育短片、宣传教育节目。其次,还可充分发挥各村村委会的作用,利用每次开会时间集中所有村民,集中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广大家长从根本上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慢慢改变他们已有的一些对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错误观念与看法。
在前期时间短、任务急的情况下已建立的幼教点普遍存在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施设备不全等问题。很多村的幼教点甚至是由该村的村委会活动室改建而成,好一点的也就是由村小改建而成。针对以上普遍情况,为了“一村一幼”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幼教点的物质文化环境、设施设备,创设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幼教点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此外,还需要不断丰富幼教点的教玩具,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权利,重视游戏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游戏作为孩子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方式。针对凉山广大彝区的实际情况,首先要让各幼教点的辅导员重视游戏的重要性,认识到游戏最符合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自制一些幼儿教玩具,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
针对幼教点建设经费问题,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依托国家减免保教费政策,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依托州财政解决园舍建设经费,县财政解决生均公用经费、点心费、教师工资等办法破解资金难题。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县的实际情况,不可急于求成,追求“一村一幼”建设数量而忽视教学质量。首先,政府要加大在“一村一幼”项目上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让基层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教师的编制问题,不能把辅导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演变成以往代课老师的遗留问题;再次,要进一步抓好辅导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最后,要注意确保教学点的安全,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彝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村组分散,因而导致幼儿园的管理相对困难,责任不明确,是“一村一幼”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村一幼”建设并不孤立,它是与彝家新寨共同发展的。随着彝家新寨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区群众由分散到集中,这为“一村一幼”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幼儿园管理问题。通过采取“县建乡办村管”模式,分级落实幼儿园管理责任。为了“一村一幼”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各县幼教点的归属权问题必须非常明确,力争做到专人负责,从州到各县应该成立专门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安排“一村一幼”所有相关事宜。通过定期组织幼儿开展安全预防演练,乡镇每月对幼儿接送、营养午餐、疾病防控、消防设施等开展专项检查等措施,以确保幼教点教育教学活动安全有效开展。
为解决“一村一幼”幼教点师资匮乏,可采取“公招一部分正式教师、转岗一批小学教师、临聘部分代课教师、村干部和志愿者等兼任教师”的方式;也可采取“1名转岗教师+1名基层服务人员”为各幼教点配备教师,解决幼教点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各县可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村级幼儿教师待遇,对转岗教师到彝族村、汉族村任教的分别每月补助一定费用;对基层服务人员到彝族村、彝汉杂居村、汉族村任教的也补助一定费用。
定期对各村幼教点辅导员开展专项培训,培训形式和内容要多样化。针对绝大多数辅导员学历低、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这一普遍问题。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一联系高校为他们开展学前教育大专或本科的函授课程,重视农村基层教育信息化,提升幼教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教会他们学习运用互联网获得知识和技能。此外,针对绝大部分辅导员缺乏保育与教育实践技能这一普遍问题,可邀请县幼儿园优秀教师辅导教学,例如可以通过现场观摩指导保教保育,采取“互派交流”、“名师结对”等形式提升他们的保育与教育实践技能,也可通过轮流安排幼教点辅导员教师到县幼儿园跟班听课、观摩教学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同时强化监督考核制度,考核合格方可正式上岗,以确保教学质量。
重视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一村一幼”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注意培训方式多样化,符合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特点;针对彝区各幼教点分散,集中培训难度大等问题,要充分发挥网络培训优势,因地制宜地专门为各幼教点的辅导员和教师定制网络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应强调理论与实践教育情境相结合,符合幼师的认知及专业发展规律;培训教师团队应以一线优秀园长(教师)为主,高校教师为辅,符合幼教点的迫切需求,针对彝区幼教点教学方面的重点,可在培训内容中适当加入一些彝汉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教法指导。所以在“一村一幼”幼教点师资质量培训方面还需注意优化培训模式,重视实践环节。已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要多采取专题讲座、实践案例教学、各类工作坊及跟岗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培训教学质量考核评估管理方面可采用参与性评价、成果评价、课程评价和分享加分等方式。在培训模式方面,为了确保幼教点师资提升常态化和可持续性,可综合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此外,还需重视实践环节实训指导,每一次培训课程需根据培训主题制定相应的实践课程计划,重视培训学员的实践观摩和跟岗研修,通过在实践中学习、指导、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十九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指引下,本文主要研究了凉山彝区“一村一幼”开展的具体情况,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并结合本地区实际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彝区“一村一幼”幼教点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及幼教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杨玲玲.政府出钱办一村一幼[N].凉山日报,2015-11-12(A2).
②康君.甘洛“一村一幼”稳步推进[N].凉山日报,2015-12-26(A1).
③蔡晓华,李仁芳.确保“一村一幼”工作如期完成——让贫困村的适龄儿童都能有学上[N].凉山日报,2015-09-30(A1).
[1]查有梁.重新全面认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5):1-10.
[2]周晔,张海燕,张文斌.教师视角下的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制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5):74-78.
[3]丁金霞.农村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双河乡学前教育现状调查[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5]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6]魏亮.乐山市小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7]吴永红.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与经验[J].农村经济,2004(8):25-27.
[8]覃静黎.重视实践与研修,优化幼儿师资培训[J].教师教育,2017(24):24-25.
[9]罗成德.小凉山区经济发展的思路[J].乐山师专学报,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