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陆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十分”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程度副词。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中解释为:[副],表示程度高,很,多用于书面。《现代汉语词典》[2]第七版中的解释为:[副],很。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3]中解释为:[副],同“非常”。除此之外,唐贤清在《朱子语类副词研究》[4]中详细地分析了《朱子语类》中“十分”的意义和用法。另外,武振玉《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5]等也对“十分”有过非常详尽的研究,对其句法、语义以及成词历程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前贤们的这些成果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前贤们认为“十分”属于短语降格成词,是由状中短语到范围副词,再到程度副词的。关于“十分”的词汇化历程,本文同意这种历时演变的观点,所以,关于“十分”,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第七版中对“十二分”的解释为:[副],形容程度极深(比用“十分”的语气更强)。关于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前人尚未详细地探讨。所以,本文重点研究“十二分”成词以及虚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十二分”和“十分”之间的一些差异。
董秀芳[6](2011)认为汉语词汇化有三个主要的历史来源:短语降格、句法结构固化和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十二分”的成词属于短语降格的词汇化。
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和分类》[7]一文中将现代汉语的副词分为10大类。根据这个分类标准,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十二分”应归为程度副词一类。程度副词“十二分”的成词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偏正短语“十二分”凝固成形容词“十二分”。第二个阶段是形容词“十二分”虚化为程度副词“十二分”。下面,我们详细地分析这两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十二分”形式上的连用最早出现在西汉的哲学著作《淮南子》中,是数词“十二”和量词“分”在位置上的同时出现。例如:
(1)其以为量,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淮南子·天文训》卷三)
其中,粟、分、铢、两都是量词,“十二”和“分”之间只是位置相邻的两个成分。和“十二粟”“十二铢”一样,之间的结构是完全松散的。这里的结构应如下切分:
十二粟而当一分,
十二分而当一铢,
十二铢而当半两。
西汉时期的量词“分”还可以和“分度”连用,表示天文单位,例如:
(2)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岁行十三度百一十二分度之五,二十八岁而周。(《淮南子·天文训》卷三)
“分度”是一个名词,是天文学的专门术语。意思是:将一个有限的连续量按照一定规律分割,并对分割结果做出定义。“十二”是“分度”的修饰成分。这里的结构应切分为:
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
岁行十三度百一十二分度之五,
二十八岁而周。
作为偏正短语“十二分”在魏晋南北朝的相关文献中也大量出现,例如:
(3)复顺,迟,日行十二分,九十二日,行四十八度而复疾。(《宋书·志》卷十二)
刘世儒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8]中写道:“分”在南北朝的时候是小于寸的度制量词,是小于铢的衡制量词。而“度”为动量词,起源于天文学中的经纬度数。(3)中的“十二分”和“四十八度”中的“分”和“度”为量词,“十二”和“四十八”则是“分”和“度”的定语修饰词。
另外,在唐五代时期,有“三十而一为度,不满三约为分”的说法。例如:
(4)其蚀十二分已上,皆起正西,复于正东。(《新唐书》卷二十八下)
因此,综上可得,“十二分”位置上的最早连用出现在西汉,西汉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十二分”主要为“数词+量词”构成的偏正短语,这是程度副词“十二分”的最初形式。
李俊辉《歧路灯程度副词语法化考察》[9]中提到,形容词是程度副词最大、最主要的来源。偏正短语“十二分”凝固成形容词“十二分”主要发生在宋代,主要出现在“十二分+名词”的结构中。例如:
(6)到了小娘子面前,看了一看,虽然没有十二分颜色,却也明眉皓齿,莲脸生春,秋波送媚,好生动人。(《宋话本·错斩崔宁》)
这里的“颜色”是一个名词,在《古代汉语词典》[10]中的意思是面容、脸色。“十二分”是一个修饰颜色的形容词,例(4)中的“十二分颜色”就是表达非常美丽的意思。
同样的用法还有:
(7)山色窥帘,杏阴依户,门外从尘俗。朱颜雪鬓,清闲十二分福。(《念奴娇·献再一兄成室大任》)
根据上文可以发现,宋之前的“十二分”是一个内部结构松散的偏正短语,是数词“十二”和量词“分”的结构。宋代的“十二分”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词“十二分”是程度副词“十二分”的直接来源。另外,通过对相关语料的分析发现,“十二分”的虚化阶段主要开始在元明,但是其虚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直到民国末期才完成。这个时期程度副词“十二分”的主要用法如下:
①修饰形容词,如:
(8)那病十二分重,命在须臾,要见你母亲及祖母,与你一面,特央我来通知。(《英烈传》第五十八回)
(9)你家小官人,十二分得意,有心要把他做个过房儿子,通家往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10)不是眼孔十二分大,怎容得人如此?(《喻世明言》卷十三)
武振玉《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中写道:用于形容词前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是古今汉语程度副词的重要用法。“十二分”修饰形容词,这里的形容词既可以是形容人的也可以是形容事物的。“十二分”在以上三个例子中分别修饰的是“重”“得意”和“大”,其中“重”和“大”修饰物,“得意”修饰人。
②修饰述宾短语,如:
(11)所以先灌上些米汤,他就是没有差使,也不至于十二分怨我了。(《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
③修饰并列短语,如,
(12)若不是真正关龙逢、比干,十二分忠君爱国的,宁可误了朝廷,岂敢得罪宰相?(《喻世明言》卷四十)
从语义指向上来看,在②和③中,程度副词“十二分”修饰的是述宾短语“怨我”和并列短语“忠君爱国”,而不是“忠”和“怨”这两个动词。
④修饰动词,如:
(13)徐庆也明知事有前定,就不十二分阻拦。(《七剑十三侠》第一百三十三回)
(14)渐渐谈到政治,足足说了半日,帝尧听了十二分佩服,但是究竟说的是什么话呢?(《上古秘史》第四十回)
(15)姓劉,名存恕,獨他不十二分相信,背後裏說過幾句閑說。(《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
“十二分”修饰的动词多为双音节动词。以上三例中分别修饰的是“阻拦”“佩服”“相信”。
综上可得,元明时期,“十二分”开始由一个形容词虚化为一个表示“非常”之意的程度副词。从搭配上来看,到民国末期,主要有“十二分+动词”“十二分+形容词”“十二分+述宾短语”等形式。
关于虚化的动因和机制,张谊生、石毓智[11]、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2]等前贤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通过学习前贤们的相关理论,详细分析“十二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将“十二分”的虚化机制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沈家煊[13](1998)提到:所谓虚化就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两个域的总体结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是隐喻的重要特点。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程度副词“十二分”是由表示数量“十二个部分”到表示程度“很、非常”的投射。“数量”和“程度”分别为“十二分”的两个域,数量的多和程度的深是这两个域的相似之处。另外,“十二分”在使用的最初阶段,意思只是表示将事物进行十二个部分的划分,但是由于“十二”这个数字的特殊性,“十二分”的适用范围就大大地变广。具体来说,《说文解字》[14]中对“十”的解释是:“一”代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丨”代表世界的南方和北方。所以“十”从范围上来说就是代表了所有,另外,“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泛指量多。“二”在中国古代有表示反复的意思。所以“十”和“二”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极端,从数量上来说就是非常多,到顶了。“十二分”的虚化主要表现在由可量的数量“十二个部分”到不可量的程度“非常、很”。
杨荣祥[15]认为句法位置的改变是副词形成的决定性的条件。一个词或者是一个词组,或某种语言成分,如果经常处于句法结构中的谓语的前面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充当状中结构中的状语,那么,这个词就极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副词。因此,我们在判断“十二分”是否虚化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其句法位置的变化。
从句法位置上来看,“十二分”的使用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偏正短语的“十二分”位置相对比较自由;成词之后的形容词“十二分”主要出现在定语的位置;虚化之后的“十二分”的位置相对就比较固定,主要出现在谓词性成分之前,表达程度“很、非常”的意思。
Bybee(2003)提到语法化项的用例频率和虚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促使一个词语语法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就是较高的使用频率。查阅北大语料库可得,“十二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当状语的使用频率可以归纳如表1所示。
表1“十二分”在不同历史时期充当状语使用频率
综合前文以及分析表1可得,虽然在宋代,“十二分”已经开始成词,但是从“十二分”所处的句法位置上来看,“十二分”尚未虚化;“十二分”的虚化开始于元代,但其语法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元代虚化的“十二分”用例不多,只有两例;明清时期,随着“十二分”在句中充当状语的句法位置上的频繁出现,我们认为“十二分”虚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表示程度深的“十分”和“十二分”在很多表达中都是可以相互替换着使用的。例如:
(16)“你那样出租的办法,我就××赞成,赞成!”周仲伟猛的跳起来叫着。(矛盾《子夜》)
(17)铁锁道:“这样处理,在咱村上看来是××公平的了,可是怎么往上级报啦?(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18)她是××自信的,以为只要她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别人总是绝无问题的。(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以上××部分都是既可以用“十分”也可以用“十二分”,两者都是在句中表示“很、非常”的意思。但是两者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互换使用,存在一些差异,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差异。
程度副词“十分”和“十二分”都可以搭配形容词、动词以及述宾短语等形式。但是除此之外,“十分”还可搭配述补短语、主谓短语。例如:
(19)雨村道:“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红楼梦》第四回)
(20)贾珍十分款留不住,只得送出府门。(《红楼梦》第十三回)
(21)十分你家窄逼没处睡,我等在此树下蹲一蹲,也就过了此宵,何故这般絮聒?(《西游记》第六十七回)
(19)、(20)、(21)中“十分”分别搭配述补结构和主谓结构。“十二分+述补结构”“十二分+主谓结构”的搭配相对较少。总的来说,“十分”的搭配相对比较灵活自由。
查阅ccl北大语料库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十分”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十二分”。这里以现代汉语中比较著名的几部作品为代表(表2)。
表2 著名作品中“十分”与“十二分”使用频率
虽然,“十分”和“十二分”都可以表示程度深。但是,由于“十分”的搭配相对比较灵活、表达相对简单,以及人们长期的使用习惯等因素影响,程度副词“十分”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
总的来看,“十分”和“十二分”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程度副词,从来源上看,“十分”和“十二分”都是由状中短语词汇化而来。从词汇化历程上来看,两者的演变轨迹稍有差异。具体而言,武振玉在《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中认为,“十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经历了“状中短语—范围副词—程度副词”的过程。本文赞成这一观点。综上研究可以发现,“十二分”的演变轨迹为:“状中短语—形容词—程度副词”。
综上所述,虽然“十分”和“十二分”都是表示“很、非常”的程度副词,但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可以发现,“十二分”的程度更深,“十分”的搭配更加灵活、使用频率更高;从时间上来看,“十分”的虚化开始于宋代,虚化过程一直延续到明清末期。而“十二分”在宋代开始成词,元明时期虚化。“十二分”的虚化时间较晚;从成词原因上来看,“十分”和“十二分”虚化的最主要的原因都是隐喻,都是由表示量多到程度深的变化。另外,惯常化以及使用频率的增高,也为转折两个词的虚化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4]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武振玉.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和分类[J].中国语文,2000.
[8]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中华书局,1965.
[9]李俊辉《.歧路灯》程度副词语法化考察[J].2006.
[10]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刘坚.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13]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89(3).
[1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