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素养 引领提升
——地理教学新模式“以学定教”的探讨

2018-02-24 11:19李惠卿
新课程(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水循环以学定教情境

李惠卿

(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发轫,地理课堂“学”与“教”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它引导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带着问题而自主合作学习。近两年来我校深入学习、解读与反思各地教改情况,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新模式,突破了这一难题,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两个目标——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要改变这种以“灌”为主的局面,就须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这就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先做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效地理课堂的关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行为,其制定要依托课程标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联系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主导地位,反映学生个体差异需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要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以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这节课为例,我依据教材、学情和师情制定了以下具体的教学目标:1.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本第54页内容及相关图片,理解水圈的概念,了解水圈内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概况。2.通过“画、讲、评、辩”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利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如此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肯定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从而降低自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的。

二、两个素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足是很多学校的通病,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效率还不高;部分老师的互动学习课堂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流于形式,没质量和效果,中下水平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信马由缰地乱侃,看似热热闹闹的讨论,其实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小组成员之间各唱各的调,没有协同协作;对小组成员学习的自我评价不敢直言“见血”,不够准确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学定教是个好办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据此,我认为“以学定教”首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并保障其独立思考时间。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权。每次小组代表回答完,老师要针对其回答作点评,以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其次是要激励学生围绕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去探究、生成并解决问题,这就是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要避免“尖子生表演”,不让部分学生成为看客。老师要依据学生性格、能力差异细致分工,将每节课的学习、展示任务明确到个人,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在课堂中都能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把课堂当成展示自我的舞台,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新颖的创造力,最终逐渐融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张弛有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高效课堂带来“动车组效应”。

三、两个优效——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要改变教师“教多”、学生“学少”的状况,教师还需在情境导入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导入情境要优效。高效课堂强调情境的提供要以生活化案例突破时空难度,让学生“一见钟情”,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欲望,指导学习过程,深化参与体验。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课的教学导入,可设计从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导入,粗犷的旋律将学生带入黄土高原特定的环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共鸣的心态之下开展学习。

教学设计要优效。最好是按照“兴趣—需要—挑战—学习—成功”“感受—模仿—学习—应用”等设计思路,促进教学相携、师生共进。

四、两个提升——课堂评价、拓展训练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以学定教的教学新模式,不是不“教”,而是要“教”得精,“教”得少,课堂教学效率奇高。科学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地理教学环节,是一线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以学定教的教学新模式,不仅仅是“学”,还需“练”。高考地理考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能力的提升则主要来自题目的训练。新课教学后的拓展训练很重要,通过以基础题为主,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及时巩固、深化课堂新知识。复习课设计的拓展训练题则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经过规范训练,正确把握地理规律,准确分析地理原理,做到思路灵活,触类旁通,提升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水循环以学定教情境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