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安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已进入第40个年头。历经40余年的发展,无论是国家实力还是社会背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广播电视业也在数量、质量、形态、结构、效益等各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渐实现了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约的规模化发展之路,相较于以往而言,对品质和创新的要求更高。下面,笔者将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变革与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这一阶段所对应的具体时限为1978-1996年,历时18年的时间。据统计,从1978-1990年期间,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4.7%和79.4%。按照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又可以将这一时期的全面扩张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
这一阶段大致处于1978-1982年期间,由于文革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广播电视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开始恢复,自1978年的5月,中央台唯一的对外广播将其名称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我国各个省份全部成立了地区广播站和电视台,从而在全国初步形成了广播电视网的全覆盖。直到1982年,我国的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才开启了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时代。
这一时期大致处于1983-1992年期间。随着全国第11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四级办广播电视以及混合覆盖”的建设目标和体系。这一决策的提出使得我国的电视广播业进入了快速扩张和高度繁荣的重要时期,也让建立在行政区域基础之上的广播电视布局得以初步建成。
这一时期大致处于1992-1996年期间。1992年,广播电视业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党中央国务院引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直接将广播电视定义为第三产业。这一战略的实行,全面激活了广播电视业的内部血液,并引入外部资本的介入,使得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这一阶段的广播电视虽然处于全面扩张阶段,让广播电视数量不断增加,但也出现了过度扩张背后普遍存在的粗制滥造问题,广播所涉及的相关机构不健全,犹如一盘散沙,且节目内容粗制滥造,使得节目品味不断下降,各种版权之争层出不穷。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96年开始,至今仍然存在。按照结构调整方式的不同,这一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三台合一、局台合一”的时期,所对应的时间段为1996-1998年。在1996年,《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被公布并要求严格执行。这份通知书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广播电视业所存在的数量增长过快、内容质量低劣、人员素质低下和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并提出要对抄袭导致的重复制作、擅自建台、乱播乱放等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并针对这系列问题提出了进行结构调整的方针。直到1997年,我国电视广播的管理部门才提出了“三台合一、局台合一”的新结构模式。第二,四级变两级的时期,在时间上大致对应1999—2001年。在三台合一(针对县/区)的基础之上,对省市级别的广播电视播放机构和平台进行精简合并。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2001年开始,至今仍然存在。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这一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形成规模优势”的主要途径就是媒介的集团化。2000年年底,全国第一家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广集团诞生。2001年前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和6个省级广播影视集团先后成立。随着“三台合一”、“四级变两级”改革的实施和广播影视集团的纷纷成立。然而至此所有的合并和调整都没有跨越省级行政区域和媒体类型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集团规模的发展。
200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将广播影视业分为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两类,并推进经营性资源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集团化和跨媒体跨地区经营的改革目前还在进一步推进中,这一变革的实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广播电视结构。□
参考文献:
【1】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