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去抓活新闻 沉下来见真感情

2018-05-07 02:04:47张国政杜佳梁
新闻采编 2018年2期
关键词:春运新春古镇

◇ 张国政 杜佳梁 刘 媛

春节前,山西综合广播又一次策划了“新春走基层”这一大型采访活动,这已经是记者编辑们新春走基层的第8个年头。这次新春走基层活动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幸福的故事。

春节期间,山西综合广播22位记者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深入乡村社区,来到车站医院,走进寻常百姓家中,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传递基层群众的愿望和心声,用话筒记录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消息、人物特写、连线报道等形式,先后播出30多篇报道,汇聚小人物的“大光芒”,集中展示编辑记者深入各地基层的采访成果,“新春走基层”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春运”爱心温暖回家路

“雁行千里终须还”,回家过年,承载着国人对团聚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期盼。“回家”可以说是春节不变的主题,2018年“新春走基层”期间,山西综合广播记者杜佳梁采制完成了5篇关于“春运”的报道,讲述铁路部门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故事。

《两个人的车站》《81岁老人义务服务春运20年》《15分钟的团聚》《岳大姐的列车情怀》和《老张的最后一个春运》,这5篇报道每一篇都力求触及民生、反映民情。

《15分钟的团聚》写的是一对夫妻,妻子侯娟是大同火车站的客运值班员,丈夫蔡华平是京唐车队的列车长,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农历小年,大家都想着回家团圆,而这一对夫妻却要在站台上离别。因为各自都有工作,留给他们相聚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妻子侯娟提起丈夫,就开始掉泪,记者举着话筒在旁边听着,也红了眼眶。蔡华平出乘的时候,一走就是4天。先从大同到天津,再从天津到朔州,从朔州到秦皇岛,最后再从秦皇岛回到大同。按照运行图,列车会两次经过大同,可蔡华平只能在站台短暂停留,这已经是他连续第6年不能在家过年。丈夫蔡华平所在列车的开车时间是晚上9点59分,这正是千家万户团聚的时候。看着窗外万家团圆的灯火,听着车厢里一声声报平安的电话……蔡华平却只能隔着窗户对自己的妻子说再见。

记者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一边哭一边写作。为他们分离的故事难过,也为他们的坚守感动。他也在自己的日子中写道:通过锻炼,我少了娇气,多了朴实;少了傲气,多了谦诚;少了浮躁,多了踏实,也让我明白了“最美的风景在基层”的道理。

过年我在岗位上

在万家团圆的时刻,还有许多人坚守在岗位上,这里有踏着晨曦的环卫工人、有穿梭于城市的公交司机、有疏导车辆的交通警察、有急诊室里的值班大夫、有随时待命抢修的电力工人、供热工人等。在记者的笔下他们平凡中透着可爱:“吴师傅从井里出来了,浑身冒着热气,同事小王立即给他披上大衣……”这是记者对供热工的描写,他们平时在锅炉房里盯着仪表盘,一旦遇到故障马上出发,在忽冷忽热、爬高下底的环境中工作,无怨无悔,展示了普通人的高尚情怀。记者也被他们感动着,手握着冰凉的话筒在冰雪天采访了一整天,采写出来的稿子没有了套话、大话,就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另外还有《煤矿里品年味》《大山深处的护林人》等报道,亲切感人、真实生动,把最美形象、最美声音传递给了听众。

看看城乡新变化

《今儿个拍张“全家福”》《皇城村人的幸福生活》《“灯笼村”过年不歇着》等,这些都是反映城乡变化的报道,同时也营造了浓浓的年味与祥和欢快的节日气氛。

“像我们家家都住的是小别墅,水费电费孩子上学啥费用也没有,老百姓活得轻松的很……”这是皇城村一位农家妇女的话语,朴实简洁。记者同他们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感受着憨厚淳朴的乡情和这块土地上的飞速变化。采访回来后感慨地说,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语言就显得生硬,表达就不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

“听着父母年轻时的故事,坐在一旁的张拉庆的儿子曲波不由得感慨起来,他说,每一代人对于幸福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但幸福的感觉却原来那么一致……”。记者通过两代人拍结婚照的不同场景揭示了幸福的真谛,细微之中见真情,细微之中看变化。

记者们说,“新春走基层”中采访的都是普通百姓,但这些平凡人、平凡事留给自己的启发却是深刻的。深入一线采访,带给记者个人的除了感动和思考,更多的是深入生活所带来的人生境界的升华。

作者(左一)采访十九大代表大同五中教师续烨

营造浓厚的年俗文化

《古镇新年》是综合广播推出的又一篇精品力作,从一个点折射出了山西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新思路,从挖煤到挖文化,再到全域旅游带动,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今年2月,记者随新春走基层一行来到晋城市泽州县,采访有着2600年历史的大阳古镇。来之前,她了解到这里有明清最大的古建筑群,明清时仕官如林,还有赵飞燕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然而当真正走进这座“活着”的古镇才明白,这里最吸引人的,不仅是“拿得出手”的文化历史,还有那些生龙活虎的创业者。比如:70多岁的卖针老人李连五,不论游客多少,他每天都会准时戴好黑色小毡帽,身穿湛蓝大褂,站在店门口卖力地唱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卖针歌》;一毕业就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李鹏鹏,他不仅熟悉大阳古镇的前世今生,而且对古镇上的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就是在这样一群希望改变家乡面貌,留住历史、创造未来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拥有2600年历史的古镇正在彻底摆脱资源枯竭的束缚,用她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在春节长假期间,我们的记者下到煤矿,与矿工一起过年;走进福利院,给孤寡老人带去问候;走入农村,与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爬上广播电视台站,与值机员共同值守岗位……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记者们说,唯有深入下去,才能做出有温度、能打动人心的新闻,要“走”得到位,“转”得实在。

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另外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做到了全方位、多平台,立体化传播,不仅在频率中多个时段播出,而且还充分应用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有图有声,声情并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春运新春古镇
“春运”来临,古人也闹心
独占新春第一芳
古镇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0
新春路上不轻松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古镇——镇远古镇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6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让春运报道更加实用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7
十年春运路
公民与法治(2016年6期)2016-05-17 04: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