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玲
(山西省临猗中学校)
1.教材分析
《想北平》属于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本专题要让学生感受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想北平》属于该板块。
2.学情分析
从文体看,本专题中的文章都是散文。
从学习方式看,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课文编排还出现了新特点,每篇课文右侧多了“对话栏”。这种形式学生之前没接触过,第一次接触会有新鲜感,老师要做的不仅是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用评点法完成对话栏的任务。
从课标要求看,课标对本专题的要求是: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对文本艺术特点进行初步鉴赏。
3.教学设想
学习这类散文,首先要让学生反复美读,感受语言特点;接着是静心研读,细细体会作家情感;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研读过程中的心得及疑惑写在右侧空白处。这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然后是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如作者为什么爱北平,作者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我拟定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明了层次—精彩朗诵品味情感—深入细读体会写法。
4教学课时
一课时。
5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深入阅读文本,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明确课文层次:谁想北平—如何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为什么想北平。
(3)运用评点法把握课文内容,借助对话栏鉴赏课文,体会课文写法。
6.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及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对故乡深沉细腻复杂的情感。
7.课前预习任务
(1)利用导学案了解作家生平及相关写作背景。
(2)用心朗读课文,划出对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心得。
(3)细细默读,思考完成“对话栏”任务,同时写下自己的阅读疑惑。
(4)细细默读,思考并试着用课文原句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爱北平?
问题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与北平之间的情感?
问题三: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问题四:作者选取了哪些事物来表达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8.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主要采用了评点、朗读、讨论三种教学方法。
9.教学用具
教材、导学案、PPT课件。
在同学们了解的现代作家中,有一位作家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并且擅长描绘北京,他就是老舍。1936年,北平即将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践踏,整个华北地区也面临存亡危机。而老舍却身在青岛,远离家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千言万语只能含泪凝成三个字——想北平(板书)。
(注:学生找到的课文原句在此处略去,只写教师的点拨)
问题一参考答案: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与我水乳交融。
问题二参考答案:真爱;时时处处想念;泣血赞美;爱有独衷;痛念。
问题三参考答案:对比、衬托的手法。
问题四参考答案:这些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事物。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怎能写出如此细小的事物?这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细微之处见深情”。
1.分组交流自己的评点内容并适当解决自己的疑惑。(10分钟)
2.推荐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补充,教师适时点拨。(10分钟)
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精彩段落和用心做过评点的重点段落。
1.最后一段只有简短的两句话,却有着很深的内涵。请联系背景谈一谈,再结合全文分析它们的作用。(2分钟)
参考答案:①内涵:这是游子发自内心的呼唤,充满无尽的眷恋与思念,同时也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②作用:点明题意;照应第二段“只有落泪才可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结构严谨;将情感推至极致,感染力强。(注:此答案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概括的。)
2.“想北平”的“想”为什么不能换成“写”或者“忆”?(2分钟)
参考答案:“想”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写”有可能只是客观描写。“忆”虽然也带有主观色彩,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没有“想”强烈。“想”不仅暗含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还便于抒发真挚的赤子情怀,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注:老师提示:先分别解释词义,再联系语境。)
3.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2分钟)
北平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北平更是作者全部的慰藉与寄托。(注:只要不脱离背景与文意都算正确。)
问题:学完本课,思考人们与自己的故乡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可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并将相关思考写在练习本上。)
故乡有我们成长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故乡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依恋,特别是像老舍这样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
这篇案例是我的第三次修改稿。第一次设计时只抓了诵读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忽视了学生评点交流与展示。第二次设计将评点交流环节加上了,课堂效果不错,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在参加了新课标培训学习后,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设计的只不过是一节完美的散文欣赏课,与专题内涵根本没有产生一点联系,自己完全忽略了教材编者的意图。于是我又重新研究课标的具体要求,并着手第三轮的教案修改,特意加上了回扣板块的问题,让学生对专题内涵也有了整体认识和深入思考,恰当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总而言之,这个案例的成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老师需要不断钻研课标,深挖教材,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