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恩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上沟小学,甘肃 兰州)
科学课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科学实验课,是根据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方法不同而大致分的一种课型。给科学课分课型,便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和备课。
实验课无疑是科学课的主要内容,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践创新、合作交流、良好实验习惯乃至整个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是科学课的支柱、承重墙。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讲授+验证”模式仍占统治地位。教师仍是课堂主角,讲得仍然很多。而且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分组实验少。
2.学生实验时间切割零碎,有的同学实验还没做完,现象还没看清,数据还没来得及搜集,就被迫停止。
3.实验指导过细。教师将实验器材、方法、步骤、注意点等交代(规定)得一清二楚,学生只要也只能按教师的安排去操作。
4.教师越俎代庖,在学生实验发生偏差时不是指导学生分析原因,而是直接教或替学生实验。
5.教师偏重于实验现象和结论,而忽视让学生分析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思维未得到应有训练。
6.教师在组织实验时未处理好约束与自由间的关系,课堂上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学生大声喧哗,操作随意,汇报时各人还在忙各人的,实验处于无序状态;二是管理过严,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
这些问题,使科学课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实验课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使大家步出误区。
科学实验课教学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种方式。演示实验应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应有“演示”效应,占比应小;分组实验是实验课主体,占比应大。要上好演示实验,需注意三点:
1.教师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科学课教师分专职和兼职,尽管大家或多或少学过相关知识,但还要继续学习,案头常备相关教材,以备检索和学习;对常用器材、仪器的名称、特点、用途等要了解,平时可适当整理,这就为备课和教学做好了准备。
2.教师在课前应将实验做一遍,看可能出现哪些问题,预先考虑提示学生注意什么、观察什么,学生可能有什么疑问,预设得越充分越好。
3.演示实验要起到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中教师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实验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规范,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
有效的演示实验,可帮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并能受到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下面重点谈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无疑是实验课主体,是重头,那么应怎样有效实施呢?提几点建议:
1.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做到有的放矢。备课既要熟悉教材,又要预设学生实验。教师应认真构思每节实验课总体思路,熟悉实验程序,找出实验中易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2.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科学课特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强烈实验愿望,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用实验证明猜测。
3.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思考和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思考来自我完善,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的积极状态,发挥其主体性。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提出探究方法,自己动手实验,细心观察,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提高其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4.注重教学管理,细化实验指导。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然而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过程,很难取得实验效果,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使其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样就可有效控制学生玩的心态,让其用严谨的态度,充分体验科学过程。
5.注重合作学习,有效组织探究。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分组实验中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为培养合作精神提供了便利。教师要求各组分工明确、轮流操作、观察记载、汇报展示等,有效组织实验,从而达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6.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前的安全提示、要求可用幻灯片呈现;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假设时,选一些电脑动画来引导,减少其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兴趣。
科学实验课教学,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实践,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不断总结,就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科学实验课教学水平,提高科学课质量,真正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