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核心维度 凸显教材“范例”效能

2018-02-24 05:32郑志刚
西藏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洞察写作方法设置

◆郑志刚

著名语文教学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这一著名的论断已经成为了广大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理念。但从实践角度来看,教材中文本作为范例,绝不是照猫画虎的参照物,而需要充分探寻文本表达的内在密码,开掘出与其他文本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或者奇崛的表达顺序,或者奇妙的情节设置,为学生的高效练笔寻找最精准的对接点,在具体语境中搭建语用实践的平台,使教材文本的范例性效能最大化。

一、据本研磨,探寻作者独到的观察视角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这本是个毋庸置疑的客观真理,但究竟哪里不同,以怎样的方法发现不同,很多人并不了解。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篇篇由文字组成的文本,即便是相同的文体在选材视角、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都有着“这一篇”独有的价值和语用。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的策略洞察文本中存在的不同特点。

1.聚焦典型,洞察独具个性的写作方法

阅读的价值就是要帮助学生能够发现教材文本中所蕴藏的写作方法,并在多篇具有共性特征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过程中形成解读某一类文本的基本策略。这就决定了对于写作方法的选择不可面面俱到,而需要选择文本中最为典型、最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价值资源。

以《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面对如此经典的散文,文本中的写作方法不可谓不丰富,但究竟该选择什么作为核心教学点呢?笔者果断地将教学的焦点对准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上,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教师相机设置问题:既然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作者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波涛汹涌的黄河、小巧轻盈的筏子以及谈笑风生的乘客呢?这其实就涉及到作者对描写事物的观察视角和考量角度。借此,教师引领学生在深入研读和洞察的过程中,意识到作者之所以从如此丰富的维度展开描写,就是为了要从侧面展开烘托,从更加多维而立体的角度来刻画艄公的镇定机敏、技艺高超。

2.联系拓展,归纳类群文本的共性特质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语用实践,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核心能力。因此,在学生明晰方法之后,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教材文本中的语境,为学生的语用实践搭建平台,强化教材范例与学生练笔资源的有效对接,将原本单一零散的价值资源逐步向综合性、复杂型的形式过渡,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形成“举三”之态。然后,教师相机拓展与教材文本相雷同的文本类群,组织学生探寻文本之间的共同特征,在联系与统整中探寻彼此之间存在的共性特征,最终形成“反一”的格局。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对宋庆龄不着一字,就能展现其更正不阿、不愿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然而仅凭这一篇文本,学生对于借物喻人手法的洞察不可能形成通透之势,教师可以拓展邓颖超为怀念周总理所写的《海棠花开》以及于谦的诗作《石灰吟》,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文本进行特征的共性概括,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对借物喻人的手法形成了深入地感知,对作者描写的视角也有了更加全面地感知。

3.举一反三,积淀统领文体的阅读策略

语文学习是思维相互对冲的过程,既需要从众多文本中的举三反一,也需要在深入拓展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和写作策略的深入构建,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迁移辐射,从而形成阅读某一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以教学《牛郎织女》这篇典型的民间故事为例,教师引领学生除了整体性把握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基本形象,还紧扣民间故事的表达特质形成了这样的认知:民间故事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设置了具有超凡能力的反面人物,最终都以悲剧收场。形成这样的认知之后,教师就拓展了《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并组织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方法尝试对这三篇民间故事进行解构,从而敲定民间故事阅读的一般准则:梳理情节、感知人物、明晰中心、把握内涵。

看似相同类别的文本,学生在窥探作者创作思路的过程中丰富了内在的认知意识。教师的引导为学生铸造了解读相关文本的金钥匙,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辨析对比,洞察作者灵动的表达顺序

1.辨析不同顺序,洞察迥异效果

无论是叙事记人,还是说明写景,文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都会彰显出严谨的结构和缜密的思路。事实上,任何一篇文本在创作之前,作者都需要对表达的顺序进行相机构思。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在整体性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梳理作者的表达思路,洞察如此构思的表达效果,发挥教材的范例性作用。

如《钱学森》一文作为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类文本,借用多处素材对人物的特点进行了刻画。其中,对钱学森乘坐海轮回归祖国这一部分描写的顺序,值得学生深入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是钱学森学成之后,努力探寻回国之路的结果,但作者偏偏却在文章的开篇就直接描写,违背了事情发展的一般规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呢?学生在联系文本整体语境之后发现,将结果置前描写,不仅激发读者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还将钱学森归心似箭的爱国品质展现出来,一举两得。

这样的探究发现,让学生意识到即便是相同的内容,表达顺序的调整也会对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视角洞察文本的表达顺序,更好地为自身的创作实践服务。

2.凸显不同主题,审视表达顺序

文本的主题是作者创作的初衷,任何写作思维都需要以文本主题为核心,表达顺序的设定当然也是相同的道理。主题的不同,决定了作者会采用不同的表达顺序,这对于学生写作意识的铸造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对比中进行辨析,感知表达顺序与主题之间的价值紧密联系。

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教师紧扣课文第二、四自然段中点面结合的写作策略,让学生意识到作者为了凸显人民子弟兵铮铮铁骨的英勇形象,先以集体队伍为描写对象,然后聚焦在黄晓文一个人身上展开细致化描写。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天鹅的故事》中点面结合的语段,并对比其中的表达顺序。学生发现《天鹅的故事》旨在凸显老天鹅率先垂范的精神,先写“点”,再写“面”;而《大江保卫战》则是将人民子弟兵作为刻画的对象,则是设置了先“面”再“点”的思路。

由于表达主题的不同,作者的表达顺序也在相应进行调整,这种基于文本表达主题下的思路构建充分发挥了教材的范例作用,为完善学生的创作意识提供了极好的资源。

3.依循表达需要,灵活巧妙调整

表达顺序的设置是体现作者创作思维的重要窗口,但表达顺序绝不是一层不变的,而需要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及时性地调整和变化,更好地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就独具个性。作者并没有将外貌描写的语段置于一处,而是分成了两个板块进行不同维度的描写,如此设置顺应用意何在?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发现第一次描写外貌是作者初见老人,只是从粗线条的轮廓上进行描写;而第二次外貌描写时,作者已经和老人进行过对话,并接受老人的邀请来到了老人的住处,与老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此时的外貌描写笔触更加细腻,直接叩击老人的内在品质。

两次外貌描写,彰显了作者在表达顺序上的独运匠心,不仅展现出描写维度上的差异,更揭示出作者描写层次上的递进,对于展现老人豁达开朗的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品析体悟,品咂作者创意的奇妙情节

情节轨迹是由事件、人物和场景构成,奇妙的情节能够达成一波三折、转承启合的妙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但如果借助于具体的情境,通过分步到位的方式加以呈现,完全有可能将写作方法转化为写作能力。除了情节设置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等常规性因素之外,笔者结合教材课文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尝试探寻情节设置的表达智慧。

1.一波三折:感受情节设置的跌宕起伏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越是过于平淡的情节,越难以圈住读者的关注力。教师需要紧扣文本中一波三折的情节轨迹,让学生在揣摩中感受效益,掌握如此设置的内在密码。

《三打白骨精》为什么要设置“三打”的情节?这是阅读古典小说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比:如果一次性将白骨精打死,故事就会变得索然无趣。有了这样的认知,教师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向理性漫溯:这种情节究竟该如何设置呢?就是反反复复“打”三次吗?显然不是,学生在综合对比了“三打”之后发现,这其中决然不是机械地重复:三次打的对象不同,动作迥异,引发的后果反应更是逐层递进,读来毫无违和之感,这才是作者设置情节的智慧所在,是需要着力深入品析、借鉴的核心价值。

2.吊足胃口:感受情节设置的吸粉魅力

在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中,写作不能平铺直叙,而需要在其中增加些许的催化剂,吊足读者阅读的胃口,形成“欲予而又止”的表达效果。

如《三顾茅庐》中,刘备已经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未果,第三次童子相报先生在家,吊起读者胃口,但又说正在“午睡”;刘备“恭恭敬敬”在草堂等候,诸葛亮“翻了一个身”,让读者重新燃起希望,但又安心睡去……

如此反复,既给人以希望,又不一下子满足,让读者越发着急,就越想往下读。这种蕴藏着表达智慧,值得学生深入品鉴。

3.巧妙反转:感受情节设置的巨大冲击

故事的情节就如同电影的剧情一般,在故事发展的最后进行一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对于情节的设置就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同时对于凸显主题也作用斐然。

如《爱之链》女店主最后的一句“亲爱的,乔伊”,让所有的读者如同醍醐灌顶,震撼异常。这一让人始料未及的情节反转,在细细考量之下又在情理之中:女店主的年龄、品格和生活窘迫状态,都与乔伊完全契合,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反转使得文本的人物、故事形成了有机的真题,吻合了题目“爱之链条”的设定,对于表达传递爱心的主题,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聚焦情节设置上的精妙之处,学会解构文本发展轨迹的阅读策略,形成丰富的阅读经验,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不仅要让学生模仿其形,更要体悟其神,不仅需要结合语境洞察表达效益,更要积极创设语境,将写作方法转化为写作能力,彰显教材文本范例最大价值。

猜你喜欢
洞察写作方法设置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高考满分学长带你洞察数学奥秘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洞察号”在火星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汇聚全球智慧 洞察生态未来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命制历史试题要强调科学性和洞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