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武耕 张多来
教育部早在2014年3月,就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在这个《纲要》中就强调了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认为,大学四年人文教育要持续坚持,决不中断。
儒家思想文化渊源流长,深深植根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基,“仁爱”为核心思想,塑造理想人格和君子风范,把我国传统伦理建设和古代政治化为一体,以此来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谐,构建等级的人伦秩序和社会和谐,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和抱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从对家庭的感恩开始,让他们知道,人类道德的起源首先始于家庭伦理的产生。以家庭为社会基石的价值观为人民提供了一张社会安全网。儒家伦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指导日常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把握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为温暖、最有活力、最有时代价值的部分进行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融入“仁”与“礼”内容,“仁”是内在的品德修养,“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感恩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令人心存敬畏。
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课,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课。通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学生与社会有一定的接触,积极的现象极易引起共鸣,但消极的现象也极易让他们成为“愤青”,而且会影响更多的人。这时应注意道学·自然文化的教育,教育他们“简朴·本色”的价值;平实做人,规矩做事。此时的学生对大学的新鲜感已经褪去,心智更加成熟,在网络极其发达的现实条件下,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欲望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可结合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加入道家“天人合一”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使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真谛。
学生通过二年的大学生活,更多地关注专业和未来,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少了。学校要更多引导他们去观照初心,“宽容·超越”,净心做人,精进做事。这时,思政课的四门课已结束了,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还要进行,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和《人文和艺术科学》选修课教学安排,发挥好政治辅导员的教育作用,建设一批“辅导员工作室”,强化辅导员的职能化角色,开展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活动等实践教学,融入生命教育,提高思考人生、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解决大学生容易产生的浮躁和空虚。
大四的校内学习实际只有半年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形势与政策》 ,选修课还有《人文和艺术科学》等。这个时期,大多学生焦虑感开始加强。从我们的调查可以发现,大四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意愿最强。新时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大同文化,具有包容的品德和世界的眼光。从认识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到当下“一带一路”战略。
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文化形式,是大学生最容易直接获取大学文化熏陶的载体,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参与人数最多最活跃的舞台。大量实践说明,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健康影响学之深远。
高校目前除利用思政课主渠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在校内丰富文化生的重要场所,它集文化性、娱乐性、交互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关注。通过系列特色活动,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传播力,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传统魅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入脑,还要入心,更要践行,体现在行为文化活动中,践行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倡导者、参与者和践行者。民办高校可根据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践行要求,调动大学生自主、热情、热心参与的文化践行系列活动,使行为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
新时代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同样包括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校园生活方面,表现为方便、卫生、安全、饮食文化茶和服饰文化等;在校园学习方面,表现在教室、图书馆、走廊展现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名言、名诗名词、古典名句、名绣名画等。
(四)新时代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开展紧跟信息化
现代网络尤如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快速发展,用好了,带来方便、快捷、幸福;用不好,带来不便、麻烦、痛苦。因此,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开展要引导学生用好网络平台,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纳入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传统文化中心或传统文化协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经典内容上传存放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随时点击,时时可阅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把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合对接,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增强文化自信。
新时代高校开展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一般都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大学语文》 ,局限于选修课,有的虽当作必修课,但受学时限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支持国学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因为必修课更加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学语文》课在授课时,除了老师要提高自身的国学知识储备外,还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择,对某一经典文化命题专题讲授,展开探讨,相互交流,从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学习中可集体背诵经典著作,也可个人领读经典著作、名诗名词,朗诵诗篇。语文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具体的国学精粹书籍,使之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课,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情,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变迁的轨迹和走向,从而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2]李明恒.浅析现代哲学的自然观——以道教研究为研究视角[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9).
[3]王珊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有成长力的应用型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