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题材影视的大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以电影《悟空传》为例

2018-02-24 02:09李小歌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话西游悟空大众文化

李小歌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像《西游记》这样广为人知,层出不穷,时时翻新还依旧令人喜爱的作品。到目前为止,“西游”题材的文本、影视作品已近百余种,而“西游热”仍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1927年由但杜宇执导,上海影戏公司摄制的无声电影《盘丝洞》,便是根据《西游记》改编而来,讲述了唐僧师徒路过盘丝洞的故事。该片于1927年2月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1929年1月18日在挪威上映,并于2014年4月15日在中国大陆重映。1961年由万籁鸣、唐澄联合执导,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以神话形式,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主角孙悟空的传奇经历。而根据吴承恩原著改编,由杨洁执导,六小龄童、徐少华、马德华等主演的1986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真正使得名著《西游记》家喻户晓。该剧在1986年春节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3 000次,依然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1999年由方润南执导的动画片《西游记》在央视大风车栏目的首播更是扩大了《西游记》在儿童群体中的传播力度。这些作品的改编基本上是遵循吴承恩原著的影视改编,把小说《西游记》以视觉影像的方式呈现给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极大地提升了《西游记》的大众传播力度。除了遵循原著的改编外,以“大话”为主要特征的另类改编也逐渐兴起。

1994年由刘镇伟导演,技安编剧,周星驰、朱茵、莫文蔚、蔡少芬、吴孟达等人主演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以独特的搞笑颠覆精神解构经典,成就了自身的后经典地位。此后对“西游”题材的改编热情愈发高涨。比较知名的改编作品有:1996年香港电视剧《云海翻腾孙悟空》;1998年电视剧《天地争霸美猴王》;2000年的电视剧《西游记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2002年的《齐天大圣孙悟空》;2004年电视剧《福星高照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2005年的电影《情癫大圣》;2008年电影《功夫之王》;2010年动画片《美猴王》,搞笑动画连续剧《西游新传》;2012年电视剧《欢乐元帅》,张纪中版《西游记》;2013年周星驰导演电影《西游降魔篇》;2014年郑保瑞导演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5年动画大电影《大圣归来》,网络电影《万万没想到》;2016年电影《大话西游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唐玄奘》;2017年电影《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悟空传》,电视剧《大话西游之爱你一万年》。由目前现有的统计数据可知,从1994年至今,每隔两年就会出现至少一部比较有影响力的“西游”题材的影视剧。而且就近两年的情况来看,“西游”题材影视呈现逐渐升温的态势。2018年贺岁档上映由郑保瑞执导,赵丽颖主演的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电视剧《大泼猴》。另外《敢问路在何方》《大圣归来2》《美猴王》等影片都在筹备中,可以预见未来的“西游”市场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众多的“西游”题材影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都扩大了“西游”故事的大众传播力度。本文以上映于2017年7月暑期档的电影《悟空传》为例,从《西游记》的名著效应;改编作品的创新精神,电影,网络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助力,和“狂欢化”艺术手法对观众市场的迎合四个方面探究“西游”题材电影的大众文化传播策略。

一、《西游记》的名著效应

《悟空传》是由郭子健执导,彭于晏、倪妮、郑爽等主演的“西游”题材魔幻电影。该片改编自今何在的同名网络小说。小说在2000年出版后即引起广大网民的阅读高潮,享有“网络第一书”的美誉。众多的“原著党”也成为电影《悟空传》的潜在观众。“西游”题材作品一经出世便受到热烈追捧与《西游记》的经典名著效应分不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小说自身拥有的魅力使得作品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群。明代刊本就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西游记》之所以广为流传成为不朽经典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作品的框式情节结构。《西游记》采用的是框式情节建构方式,所谓框式结构来源于西方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也采用此种结构,指的是将各个小故事容纳于一个大的故事框架之内。《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爬山涉水,历经艰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而在这个大的故事框架之内具体包括每一难关的渡过。这样的框式结构使得《西游记》中的每一“难”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为后世对《西游记》的多样化演绎提供了便捷。《悟空传》其实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了,但仍与原著《西游记》有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它选取的是孙悟空取经之前的故事,着重对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进行演绎,突出其不服天命的反抗精神。其次,独具特色的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都特别鲜明,提起某一人物,观众便会对之产生亲切感。在后世的演绎中尽管对人物性格做了各式各样的调整与创新,反而可以使观众在原有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评判现有人物形象的得失,产生新奇的观影效果。在电影《悟空传》中,猪八戒的人物性格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成为一个冷酷深情的天庭守卫者。改编者仍然维持《大话西游》以来的老套路给孙悟空加上感情戏,但悟空的反抗精神是与原著一脉相承的。此外,作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是作者想象力的极大发挥。因此改编者就拥有较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这也是“西游”题材影视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西游记》中传达出的精神特质是其成为经典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孙悟空的英雄主义与反抗精神;唐僧的慈悲为怀与一心向佛;徒弟对师傅的忠诚守护;师徒四人的团结一心,意志坚定等,是作品保持长久魅力的精神内核。电影《悟空传》主要抓住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进行大肆渲染,突出其不服天意,逆天改命的精神。

小说《西游记》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经典,后世改编者以此为蓝本进行二度创作,既有经典效应的支撑又有自主创新的空间。原著的经典效应为改编作品增添热度,有助于扩大作品的大众传播力度。这也是众多导演热衷于“西游”题材的原因之一。

二、改编作品的创新精神

大量事实证明,对原著的改编是要将创新精神融入其中的。1986年导演杨洁首次启用真人将《西游记》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拍成电视连续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影视作品成为家喻户晓,很难超越的经典。2012年导演张纪中翻拍的86版《西游记》上映,尽管在影片中加入了大量高科技特效镜头,也很难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其中的创新元素太少了。与此相反,1994年的“大话西游”系列凭借其勇于创新,大胆颠覆的精神,使其最终成为当代的经典影视文本。

电影《悟空传》中最突出的创新点便是大力弘扬对命运的抗争精神。整部影片可以看做是一出“命运悲剧”。孙悟空由于不服从天命安排奋起反抗,结局却是家园被毁,一败涂地。他石心不死转世投胎继续与命运抗争,却仍旧落了个灰飞烟灭的结局。浴火重生后,孙悟空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反抗使命,带领猴兵杀回天庭。影片结尾提到,“猴子带着心里的紫色晚霞,回到花果山。召唤所有不服天命的生灵,与天庭展开持续百年的大战。猴子是谁?是我,我是孙-悟-空!”①引自郭子健导演电影《悟空传》.电影《悟空传》旨在塑造孙悟空这一反抗英雄形象。悟空是一个希绪弗斯般的抗争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面对荒诞命运绝不妥协,反抗虚无,抵制荒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影片中悟空的经典台词,“我知道,天会愤怒。你知不知道,天,也会颤抖啊!”②引自郭子健导演电影《悟空传》.精准地传达出了电影的整体内涵。影片结尾一笔带过的百年大战就是为了突出孙悟空绝不认输的抗争精神。《悟空传》中对悟空形象的创新性表现,符合当代青年的心灵诉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青年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也越来越大,悟空身上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他们会产生一种勇于向前的激励作用,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当然,在电影《悟空传》中,除了对悟空形象的创新外,很难找出其他比较出彩的创新点。某些情节还是对电影《大话西游》进行了沿用,却不比原著更精彩。如阿紫对应紫霞仙子;悟空像狗狗一样蹲在阿紫身边;阿紫死在孙悟空怀里等场景都可以看出《大话西游》的浓重痕迹。而猪八戒的感情戏也难免落入俗套。

总体而言,影片的创新精神仍旧是可贵的。创新元素的融入为观众创造了新奇的观影体验。

三、电影、网络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助力

当今时代,网络已然成为最普遍、最流行的大众文化传播平台。今何在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最先就是靠在网络上连载而火热起来并收复大批书迷的。改编成电影后,又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大众传播力度。据《悟空传》官方微博宣布,电影《悟空传》上映仅20个小时票房就破了亿,成为2017年暑假首部票房过亿的华语电影。影片最终以6.94亿元票房顺利收官。该片入围第五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动作设计奖提名名单。可以说,电影《悟空传》虽难成经典,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成就的取得是和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助力作用分不开的。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已经成为最有效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之一。电影大容量、高质量、快节奏的特点使它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和强大力量。借助电影这一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把《悟空传》想要传达给大众的精神更好地发挥了出来。一方面扩大了“西游”题材影视作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电影《悟空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使之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大众传播案例。

四、“狂欢化”艺术手法对观众市场的迎合

“狂欢化”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探讨文艺问题时提出的理论。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充满狂欢精神的审美特质。近几年随着对“狂欢化”理论的深度挖掘,该理论亦被用来研究以电影为代表的视听艺术。电影说到底是一种娱乐大众的消闲文化艺术,观众总是希图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放松身心。因此影片中的“狂欢化”因素也是影片的一大卖点。

“西游”题材影片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狂欢化”精神特质,有一种与民同乐的情感因素在其中。神魔场面的交替切换,武打功夫场面的频繁出现,加上3D特效的运用使得影片在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营造了全民狂欢的热闹效果。电影《悟空传》的“狂欢化”艺术手法运用得比较好,使得影片在故事情节简单,思想内容单一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住观众的欣赏趣味。影片开头安排了一段“悟空独白”,紧接着“大闹蟠桃会”的武打场面迅速拉开,孙悟空先是和巨灵神打,接着和天蓬打,最后和二郎神接着打。功夫、特技糅合其中,是典型的狂欢化场面。之后在交代了孙悟空来天庭妄图捣毁天机处的目的后,便展开悟空与二郎神在天机处的大战场面。而其后落入凡间“捕捉妖云”的情节更是一场大的狂欢。总之,“狂欢化”场面迎合了观众喜欢热闹的心理需求,更加有助于作品的大众文化传播。

总之,有效的大众文化传播策略的运用,对一部影片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西游”题材影视作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与其深谙作品的大众传播策略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大话西游悟空大众文化
大话西游
“帅”悟空来也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悟空”之道
悟空戏八戒
大话西游之品玩骐麟4K悟空播放机心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大话西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