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

2018-02-24 02:09洪美云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价值观民族

洪美云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实事求是》杂志社,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边疆乃一个国家的边界性的疆域,包括陆疆和海疆,很大程度上主要指陆疆。”我国与15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线长2.2万公里,其中1.9万多公里区域是属于民族地区,涉及9个省区135个县市,30多个少数民族与国外民族毗邻而居,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边疆省区。因此边疆地区也被称为边疆民族地区。边疆民族地区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发展,并且与多个国家接壤,而且有不少跨境民族存在,其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和民族凝聚力,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很多力量来支撑,但最深层的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认同。即能够理解和认知什么是、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只有思想上认同了,才可能在行动上去践行。

“认同”本是心理学名称,后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成为诸多学科学术研究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可见,“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指主客体通过相互作用引起主体的心理、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吻合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作出的一种反应。认同按发生过程分,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沉淀固化五个阶段,简单来说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认知认同是前提,情感认同是中介,行为认同是结果。认同按对象分,可以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也可以是组织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分为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其中核心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个人而言,核心价值观影响和决定着其理想、信念、生活目标、价值追求等;对民族、国家而言,核心价值观同样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进的价值引领。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要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认同和自觉追求,必须使人们认同其所依存和体现的文化。文化认同作为社会心理过程,是个体或群体对于某种文化予以认可并产生归属感,即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文化认同是最基础的认同,是民族、国家等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的内核是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教育。文化认同带有价值观选择和好恶倾向,与之相应的是,文化认同必然就包含着某种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包含着对某一价值观的认同。只有实现了价值认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上的认同,价值观认同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与力量,是增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催发剂”。虽然我们强调文化认同,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文化认同并不是抹杀文化差异,我们强调文化认同要建立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

综上,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遍认同,既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充分的自信、自觉,又要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有充分的尊重、认可。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现实外在约束到内在约束的转变,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

二、边疆民族地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繁荣发展,必须在思想和价值观层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统领和整合。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又可以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整体安全;即可以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又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边疆篇章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1.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中之重。从理论层面来说,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意识形态上出了问题,其教训是很惨痛的。当前,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渗透,并将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渗透的前沿,不断输出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将边疆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不断进行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这些不仅危及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更威胁到了国家整体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观念必然是存在的现实反映。由于历史渊源、地理环境、本土文化等内因和所处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外因,导致民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规律的体现。同时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是高山峻岭,沙漠戈壁或者农牧垦区,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加上交通落后,自然环境相对于内地而言比较恶劣,加上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这种与内地发达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社会主义竞争机制导致的民族间利益的差距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即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可能会产生失落感、危机感。如果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共识,指导人们的行动,就可能会产生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近年来,在新疆、西藏发生的多起暴恐事件,严重威胁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甚至是国家安全。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意识形态和认同上出了问题。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坚强堡垒和坚固防线,对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

3.加强“五个认同”的必然选择。“五个认同”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他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面临边疆治理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加强“五个认同”的认识,既能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发展,同时也是有效维护边疆与全国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思想保证。“五个认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坚定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攻固。”文化认同是基础和根本,文化认同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的差异,有助于构建统一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能够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意识,有助于消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分歧和隔阂。

4.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边疆篇章的必然选择。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个地区也不能少。边疆民族地区能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不能圆满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人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受历史原因、地理和自然条件限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边疆民族地区还普遍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还普遍不高。2016年,全国各省区市GDP排名中,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西藏分别排第16、18、23、26、31位,五个边疆民族地区总体处于中等及以下序位。根据统计部门公开的数据整理,五个省(区)的GDP总量之和(6 2514.89亿元)①根据统计部门公开数据整理,2016年各省区市GDP数据为内蒙古18632.57亿元,广西18245.07亿元,云南14869.95亿元,新疆9617.23亿元,西藏1150.07亿元,5个边疆民族省(区)GDP之和为62514.89亿元。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1_27_391590.shtml.不及位于前三位的广东(7 9512.05亿元)、江苏(7 6086.17亿元)、山东(6 7008.19亿元)的单独总量。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其中8个地区属于边疆民族地区②乌蒙山区包括云南部分地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包括广西、云南部分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包括云南部分地区,大兴安岭南麓地区包括内蒙古部分地区,燕山—太行山区包括内蒙古部分地区,西藏区包括西藏部分地区,四省藏区包括云南部分地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包括新疆部分地区.)、12.8万个贫困村、7 017万贫困人口,重点分布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新疆、广西、云南等地。如果这种经济发展的差距持续拉大并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造成不同地区人们的心理落差甚至失衡,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作用,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认同在边疆民族地区真正建构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边疆篇章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三、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情感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实践。

1.改善民生,为核心价值观认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马克思曾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说明思想理论离不开利益关系,人们的利益追求构成了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价值认同不是脱离物质利益的纯粹精神享受或者精神境界,满足物质利益是认同的基础和保障。毛泽东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们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满足群众需要、实现群众利益的程度。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充分挖掘边疆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文化相通优势等,大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18个省市,其中包括新疆、内蒙古、广西、云南、西藏等多个边疆民族地区。这些地区与睦邻国家山水相连,多个跨境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为和沿线国家各国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搭建了桥梁,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条件。边疆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期,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开发步伐,将边疆民族地区由对外开放的大后方推向最前沿,由“口袋底”变为“口袋口”。要持续改善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医疗卫生、住房、入学、就业等条件,让各民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既是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也是国家反哺边疆民族地区的正当之举,更是党和国家赢得边疆民族地区民心,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之举。

2.汲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价值共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涵养,既包括中华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而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样,是一个漫长悠久的历史过程。作为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深深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染,其身份和归属的认同是从本民族文化认同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同时,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基础。边疆民族地区既有享誉世界的“三大英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回族的花儿、壮族的山歌等,都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才易于被民族成员认可、接受和践行。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认真考虑民族地区价值观认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五个认同”等问题的突破口,又要结合民族地区特殊的区情,对价值观的认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考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以中华文化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其相互促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

3.健全机制,为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约束力,不仅具有规约、整合作用,也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各种制度建设上。宏观上来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微观上来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中,贯穿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力和刚性约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核心价值观认同,一要建构问责机制。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各项具体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纳入部门或领导的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对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给予充分奖励和肯定,对背离和违反的加以批评或惩戒,从而激励人们更加自觉自愿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推广措施,实行专人负责制,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来落实。二是示范机制。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行业模范、道德模范等具有崇高品质与奉献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量,要通过选树这些先进典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化为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走进人心,从而激励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落实督查机制。要加强督查检查,定期对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和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要及时发现、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总之,我们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制度的中介和实践的途径,从高大理论走入社会现实,从学谈讲台走入百姓生活。

4.注重宣传策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创新方式方法。一是注重传播策略的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前提是认知。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泛认知,科学的灌输是一种有效且必要的宣传教育形式。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高度肯定了灌输对于培育无产阶级意识,推动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也要注重灌输理论的运用,要科学灌输,无意识灌输,反对强制灌输、填鸭式灌输。只要方法得当,群众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认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注重传播方式的有效性。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必须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深奥到通俗、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易于被广大民众自觉践行。在边疆民族地区,要注重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切合点,寻找情感交集,从情感体验中寻求共鸣点。三是要注重传播手段的灵活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互联网的思维,新形势下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要主动适应“互联网+”的要求,实现融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战略,改变单向、平面、孤立的宣传策略,向互动多元立体发展,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力强、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创造适合新媒体传播渠道的网络作品,在“新、细、柔、活”上下功夫,实现主渠道灌输与全方位渗透相结合,在外部推动和内部生成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主流、主导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边疆篇章的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