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怀安镇九年制学校,甘肃 武威)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在学习中学生没有思考的习惯,遇到疑难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又不想办法解决,不去求助别人就放弃了,甚至于养成一种懒惰的恶习,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家长都是有责任的。相反,如果遇到困难总想办法解决,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较强的能力。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习惯谈点看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愿意了解它,并且能以积极的态度愉快地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方法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但是,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不去了解,不去努力练习。尽管老师费了许多劲,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为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常采用创设情景,巧设提问,运用一些故事性较强、趣味性浓厚的例子引入。如,学习“圆的面积”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用拴在草地上的一只羊能吃到的草地的面积的例子引入。让学生展开讨论,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教师不先急于去讲,去演示课件。这样比老师直接讲解、演示获得知识更有意义。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筋的习惯和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就是胜利。”要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需要解决时要坚持。半途而废的思想是可怕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小学生有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思想。完不成任务要启发诱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也可以让他们去求助别人,求助书本和网络。对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至少要有点激励的行为,促使他们转变思想,积极动脑思考,而不是就放弃。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看到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提出了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的问题之后,学生总会想出一些办法,有动手拼图的,有看课本寻找答案的,也有奇思妙想的。不论怎样,这些过程都是在训练学生。但如果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对别的学生所讲方法不理解,动脑、动手之后又没有结果,就需要老师给予积极的鼓励,给予启发,要培养他们坚持不懈、追根问底的习惯。
华罗庚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些项必备才能。"毛泽东说:“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人爱好教给学生不同的方法。面对一个个问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也要让学生努力去思考。例如: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在学习“偶数、奇数”后,让学生思考以下空白处填写的数字: ①1,3,5,__,__,11……②2,4,6,8……之后第51个数是__。思考题要由简到难,要增加深度和难度。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上面第一小题和类似的题目,一般的学生思考一下便能看出都填“奇数”;但对第二个小题,要找到答案需要费点时间,要找到规律会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值得的。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相邻数字之间是如何随着次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不告诉学生结果,这是启发,也是教法。常常使学生得到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有了这种习惯,不愁学生数学成绩提高不了。
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论设计了怎样一个问题,对学生取得的成绩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甚至要考虑照顾差一点的学生,让他们思考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巧设问,还有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动手操作,获得了成果就要给予鼓励,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常说:“你能行。”要让学生自己感到解决问题“我能行”。获得了点滴的“成就”。要让学生有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思想,培养常动脑、喜欢动脑、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最终形成“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或倾向的成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