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龙海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建 漳州)
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儿童来说是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智力有缺陷的儿童相对于其他正常的儿童,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能力较差,因此,把生活化的教学法运用到培智语文的教学中是很有必要性的,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智力有缺陷的儿童更好地了解生活和认识世界[1]。
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作为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智力有缺陷的儿童将来也是需要有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与他人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有利于增强对身边事物的理解能力。
都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生活化教学在培智教育中的实施,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正常的儿童通过老师的讲授和自己的理解能够很快地掌握教师传达的知识,思维能力较强,但是智力有问题的学生思维能力和主观的意识都较弱,单纯地听老师的讲解和描述无法达到课堂有效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2]。在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智力有缺陷的儿童基础上,了解智力有缺陷的儿童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结合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把与生活内容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采取寓学于乐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学习植物相关的的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带领学生观察,看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相关的事物,看到的事物是不是完全和课堂上面看到的相同,提高智力有缺陷儿童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实践和探索发现中不断完善对智力有缺陷的儿童的语文教育。
由于智力有缺陷的儿童理解能力有限,运用相对复杂的语言可能不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教师应该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语言尽量生活化、大众化,把长句变成短句,把复杂句变成简单句,使学生在听到的同时就能想到是什么意思,尽量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问题,不要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者产生任何的歧义,语言复杂不但不利于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知识的吸收,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有对语言的不理解就会产生对学习的畏惧感,造成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和接受,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下滑,更严重的可能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智力有缺陷的儿童想象力有限,思维也容易出现定式,对于认定的事情很发生改变,对于不了解的事情也不是特别容易接受,这就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增加了难题,针对学生的这一缺陷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模拟场景的方法,将所想讲解的内容场景布置出来,将学生置于场景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对于教授的内容就会更加的直观[3]。例如,在学习水果时,教师具可以拿来一些水果,逐步进行讲授,在学完之后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测验,看大家是否已经掌握了学的内容,也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考查。
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作为特殊的一部分受教育群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方面和正常的儿童是不同的,甚至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十分符合智力有缺陷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虽然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没有正常的孩子出色,但是也有很多经过多年的培养之后,最终也过上了和正常人相差无几的生活,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语文的学习作为各科学习的前提,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培智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