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高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由于办学定位的“升学”取向与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导致普通高中同质化,而这已与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之间产生矛盾。“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缺乏办学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影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普通高中的发展陷入困境。事实上,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适应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办出特色”将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现实选择。
普通高中作为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教育,处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中段,在人才培养链条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关系到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高等院校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多样化,统一化、规格化、模式化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对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提出了社会与时代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普通高中延续着传统升学教育的“一维”发展模式,把应试当成教育本身,追求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升学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少普通高中已经不再或主要不再承担为社会培养劳动者的任务,正在从基础教育向大学预科的方向发展,为大学培养预备人才,这使得普通高中的应试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表现在:①培养目标的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②办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高度趋同;③课程内容单一,少开或不开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④培养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进度整齐划一;⑤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整个社会都以高考升学率来评价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学校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学生和家长则视升学为学业成功的唯一或主要标志。“应试教育”下“千校一貌”的办学模式和“万生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普通高中建设的示范化与标准化,造成普通高中学校之间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去校本、去个性、样本化的特征使得普通高中发展的个性和特色淡化甚至消失。
目前,我国将普通高中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合在一起统称为基础教育,而高中教育是与义务教育有着不同内涵和任务的学段,绝不是义务教育的自然延伸。高中教育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实行统一的“强迫教育”,不能回避大众与精英、基础与分流、规范与选择等两难问题,它需要在性质和功能上体现其独立的价值。但是,从全国高中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许多学校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重。普通高中教育在办学定位上的“升学”取向表现为:学生为高考而来,教师为高考而教,学校为高考而办;比拼高考升学率,尤其是重点大学升学率,成为各普通高中学校的首要任务。在高考面前的“唯考分论”使不同学校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单一,培养模式单一,造成很多普通高中的发展不仅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更丧失了育人的功能。
趋同的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所在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期待学校“注重孩子全面发展”。从学段上来看,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最为严重。对学校应试教育倾向的原因,家长认为“以中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评价体系单一”“校长、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因此,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首要期待。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提供的支撑不同,即便是同一地区的普通高中,由于教育政策、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原因,城乡差异、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这其中包括师资条件、办学硬件、生源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普通高中使用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只会使普通高中的发展陷入困境,产生各种问题。
随着教育发展的日趋综合化、终身化与国际化,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以及高中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亟须有所调整,体现出差别化和多样化。普通高中应如何办学、如何发展才能既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在客观上要求普通高中因校制宜,让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找到各自的办学定位,形成自主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办学模式,真正“办出特色”,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因此,需要对普通高中教育进行专门地设计,加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办学模式的特色化,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办出各自的特色。
没有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就没有学校发展的多元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等要求。多样化发展是《纲要》对普通高中未来十年走势的总体规划和要求,而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是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直接目标在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引导普通高中学校从目前的纵向上按分数分等变为横向上按特色分类,构建一个多样、开放、灵活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应以此为契机,以办学模式多样化为切入点,增强其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改变办学的同质化趋势,办出各自的特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满足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普通高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打破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二元结构,并借助高校培养精英学生,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分层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群体的高中生出现了个体差异的分化和多元,对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中教育产生不同的需要和诉求。受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及“终身教育”“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高中生个体差异的分化和多元以及对人的个性差异的关注为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提出了现实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和才能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分层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当前学生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主要体现为:学生群体异质化、学生求学动机多样化、家长对子女普通高中教育结果的期待多样化。每个高中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群体,他们的发展潜质、成长环境不同,会对高中教育产生不同的诉求,这是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社会与现实要求。然而,面对学生群体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普通高中仍然按原来的方式运作,单一化问题突出。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中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高中教育正告别“精英”时代走向“大众”时代。在精英教育时代,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教育自身已经发展到应该而且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阶段,再沿用“精英化”教育时代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高中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普通高中办学定位的“升学”取向与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只会使普通高中的发展陷入困境。
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高中阶段是个性和才能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普通高中应实施个性化、特色化办学,以适应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与兴趣,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进而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面向学生,适应学生不同的兴趣、理想、能力倾向与个性需求,保障每个学生在学校日常教育中的发展权与发展机会已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现实选择。
《纲要》“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特点和个性差异”也已被列入《纲要》,即“在尊重个体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基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教育必须为反映和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而提供制度层面的多元化选择”。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强调了“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如何将其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向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这就要求普通高中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化和多元,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倾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选择,适应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与个性需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走特色办学之路。
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链条上作为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衔接环节,与各级各类“人才”的关系最为密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反映到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为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奠定了基础。
我国自1922年设置普通高中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大学的预备教育,其任务包括升学和就业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主要发挥选拔和淘汰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高中教育的双重功能有其局限性,即仅注重社会功能而缺乏育人功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可见,新时期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性质上看,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但又具有“准定向性”;从功能上看,普通高中教育承担着培养完全人格的人(即全人教育)、为学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做准备(即升学预备教育)、为直接步入社会做准备(即就业预备教育)三重功能。普通高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和“准定向性”的性质及其承担的“全人教育”“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三重功能为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与特色彰显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课程的三级管理,为学校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及学校特色的彰显提供了条件。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直接面对的是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的同质化倾向,“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普通高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意见》的提出到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从强调“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素养的形成,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提供了契机。
2014年9月,教育部推出了新高考“3+3”模式试点。2017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在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中需要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与统一高考录取挂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旨向和学历水平选择性应考,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新高考”的实施,要求普通高中必须提前解决“选课走班、教学流程再造、学生个性指导、师资配备”等方面的新问题。“新高考”凸显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择权。实行“新高考”后,高考科目将告别“标配”进入“自选”模式。高考模式的变化促使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校要引进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长测评系统,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兴趣偏好、职业倾向等内容进行测试,开发内容丰富的生涯规划课程,整合学校师资资源,建立优秀师资引进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校际调配与流动,逐步完善生涯规划指导,开足开齐课程。“新高考”促进了高中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的办学定位、育人目标、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与平台。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已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世界趋势。因此,在我国高中教育日益普及、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今天,面对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化和多元以及对人的个性差异的关注,普通高中必须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走特色发展之路。普通高中应基于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拥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办出各自的特色,以特色克服同质,创办特色高中、综合高中等超越单一化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并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指导等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走出普通高中眼下发展的困境。尤其是在当前普通高中加强特色建设、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考试招生制度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只有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才能走出自身发展的困境,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
参考文献:
[1]第三战略专题调研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7):1-5.
[2]曾水兵,孙垂霞.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与破解思路[J].教育学术月刊,2011,(6):72-74.
[3]殷桂金.普通高中学校特色的定位与类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10-14.
[4]杨东平等.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3-3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7]王艳霞.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特色的构建——C中学基于“研究性学习”特色的改革实践[J].课程教学研究,2015,(7):12-16.
[8]张瑞海.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