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红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江苏 南通)
古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多以单篇的形式出现,内涵毕竟有限,给学生的多是蜻蜓点水般的体验和感悟。如何通过教材中有限的古诗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内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乃至时代的文化特点呢?主题整合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下面,笔者将以《示儿》的教学过程,谈谈古诗教学的整合策略。
古诗的内容距离现代生活较远,加之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他们不易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与诗作密切相关的文史资料,作为认知的必要支撑。《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传达出诗人极其深厚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倾注了诗人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然而,因为时代变迁,这一切要让历史知识尚浅的小学生能从全诗的30个字中很好地理解,绝非易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详细收集整理了有关南宋的历史知识,以“迁都、偏安、战乱、灭亡”为关键词向学生作了介绍;又以“才华、献策、主战、被贬”为关键词,介绍了陆游的生平、志向、命运。学生了解到这些相关的知识之后,自然会真切地感受陆游的“临终遗言”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而是深入骨髓的一生报国却壮志难酬的苍凉悲怆和忧国忧民、死不瞑目的无限遗憾。因为有了情感和认知的铺垫,接下来的诗意解读,我就完全改变了传统的逐字逐句进行教学的模式,围绕“悲”这一关键字,让学生通过诗句,穿越时空,在画面中想象体验,结合说话练习,达到了诗人和学生感情的和谐统一,提高了学生古诗词修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陆游一生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昂扬豪壮中带着无奈悲凉,这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纵观陆游的诗作,与《示儿》主题相近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为走近陆游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但课堂时间有限,我反复斟酌后,选择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为《示儿》的“伙伴”。之所以这样选择,也是有所考虑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情感激昂,表达了陆游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为自己哀伤,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这与《示儿》中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赤胆忠心是一脉相承的;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则深切地表达了沦陷地区广大民众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这与陆游死不瞑目的悲剧又是同根同源的。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技术,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古诗词。古诗整合教学中进行不同作者诗作的有效比较,能激活文本原有的语言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认识。基于此点考虑,我反复权衡,决定将同一时代同一主题的两首诗作《州桥》和《题临安邸》引入课堂。《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与前面提到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异曲同工,又一次深刻地表现了沦陷地区的民众日夜盼望北伐的急切和希望落空的悲痛,极为打动人心;就在学生无奈叹息的时候,我将不失时机地引出“那么南宋君王不思北伐,他们在干什么呢?”继而出示《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为答案,让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推知深刻领会陆游遗愿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次的悲剧根源。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示儿》的诗意和情感不太方便用绘画来表达,但完全可以通过另一种更有表现力的形式———书法来表达。为此,我精选了一幅草书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诵读,利用草书的气势贯通、纵横决荡暗合陆游汹涌澎湃的爱国激情和希望永远无法实现的遗恨无期,既作为全课的总结升华,又沟通了诗歌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