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妹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所谓文体,简单来讲即“文章的体裁”,指的是文学作品在结构形式与语言表达方面所体现出的类别,而这种类别是对众多文章进行筛选得出的规律。而文体意识,即是对文体的敏感度,是一种经过阅读、写作锻炼之后形成的综合素养,是读写能力的核心体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文体鉴赏”“文体分析”教学模式,更多地要向学生传达与培养一种“文体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着较为丰富的文体类型,其中包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实用型文体,也包含童话、神话、语言、诗歌、文言文、小说等文学文体。其中,记叙文、散文、小说等都属于叙事类型的文体,这部分文体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关键地位。不难看出,叙事类文体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均较为鲜明,如《落花生》中,整篇课文基于花生着手展开叙事,向我们讲述着“要做有用的人,不可做只讲题面而无用处的人,要追求心灵的美好”这一道理,这类文体的文章还有《老人与海鸥》《跨越百年的美丽》等等。说明类文体的文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客观说明,具备一定的知识普及性,这类文体会遵从一定规律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只有一个地球》等。而诗歌类文体的文章有着明显的想象与遣词造句特点,比如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等。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着丰富文体,在展开阅读教学时需要对不同文章的文体特点有所明晰。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教师对其应当掌握的文体知识要有所明确。具体来讲,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应用文等等,还应对诗歌、寓言、童话等文体有所了解,不仅需要准确辨别文章的文体,还需掌握文体辨别的方法,在具体的文体中找到这一文体的基本元素,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阅读中综合文体背景及文体特点去提高阅读效率,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全面提高阅读素养。
比如,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展开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可让学生基于已掌握的文体知识对文本内容展开分析,而学生可快速辨别出这篇文章为记叙文,之后教师便可借着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既然文体是记叙文,那么这篇文章中的记叙文六大要素体现在哪里呢?”通过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分析,学生能够准确答出:大年夜寒冷的冬夜,冷清的街道,家境贫寒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道上售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角。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小女孩的悲惨身世与过年的欢乐氛围形成强烈对比。之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故事的真实性进行分析,而学生对文章的细节部分进行推敲便会意识到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学生应掌握的文体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对作者表达的深刻含义有清醒认识,进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文体意识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文体知识进行阅读,也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并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自身文体意识的提升。教师要发挥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文体知识对阅读素养的培养价值,进而激发其主动提升文体意识。所以教师对于文体的概念、要素、特性等要有深刻理解,比如要懂得童话文体是基于现实且符合儿童想象去设计的人物与故事,拟人、夸张、象征是该文体的主要写作手法。教师在教材讲解时渗透这些文体知识的讲授,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对其文体背景展开分析。
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基于文体的不同展开教学。根据教材文体的不同去展开教学活动,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分析能力,使其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比如,在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进行讲解时,教师可选择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展开阅读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对这类文体的赏析能力,深刻感受这类文体诗歌的意境。
最后,教师需主动引导学生对教材文体展开分析。文体意识的培养并非单纯的文体教学,所以无需灌输式的“文体鉴赏”与“文体分析”教学,而应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文体理解。比如在讲解《一面》相关内容时,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判别出该篇文章文体为记叙文,之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文体知识,使其主动将记叙文体的六要素进行对应找出,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能够让学生对文体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在阅读文章时便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辨别文体,进而采取该类文体的基本阅读方法及常识展开阅读,如此一来阅读效率必然会大幅提升,这也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通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使其扎根于学生内心,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其今后的学习能发挥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