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洁慧
摘 要: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是学困生转化,在所有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对学困生的工作是最头痛的工作之一。所以,要提高全班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从转化学困生的教学质量入手,绝不能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地对待班中的学困生。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学困生;转化
一、深入调查摸底,寻找根源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家庭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性格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不和,或家庭出现较大的矛盾,那么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容易形成孤僻、冷酷、消极、自卑的心理倾向。有些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或非打即骂的棍棒教育。还有些不负责任的家长,把学习差的原因推给学校,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2.学校教育的不良倾向
目前,因为各种原因,学校表面上把素质教育摆在首位,但事实上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结果是虽然穿了新鞋、但还是走了老路。故此,有些老师的过激行为、或者不正当的成绩评定都会直接影响学困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树立。每当学困生出现行为过错时,不少老师不是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而是不问缘由,加以刻薄的指责,日久以往,学困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出现许多不良课堂行为。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基本是以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名次出来以后,学困生就觉得脸上无光、抬不起头,进而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會经济的飞跃发展,网吧、游戏厅等极大地冲击着学校的教育,于是劳动就业难、“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逐渐产生。于是不少的学生沉迷于此,造成学业的荒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的基础
在老师受到学生的喜欢和尊敬的时候,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而老师严格律己以及良好的修养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来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激情,对待“学困生”则要特别重视。教师还要经常找其谈心,使学困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寄予的厚望,从而认识到学习是每个小学生必须的,对其长大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让学困生取得成功是转化的动力
每一个人如果能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以后就会激发对这件事情作不懈的努力,“学困生”也会是一样的,而大多数的“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强力的求知欲望,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故此老师一定要让学困生首先明确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谁,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意志,最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步一步地克服学习上的随机性,以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使用的,在上课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难度创设适当的情境,使“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各种才干,从而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学困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表扬及其他同学的认同。教师还要经常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他们单独回答,布置的作业也较为容易。每当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接近或类似正确的答案时,立即予以肯定,让学困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困生继续前进,直达正确的彼岸。经过一段时间,“学困生”就会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明白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困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3.转化学困生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转化学困生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主要措施是为了转化“学困生”工作而设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为 “学困生”量身而造,充分考虑。而上课时,要尽可能给学困生创造一些学习互动的机会,不能只有教师和优秀生之间互动,也要有教师和学困生之间的互动。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对“学困生”使用优惠政策,在“学困生”完成练习遇到困难、迫切希望有人帮助时,老师更要及时进行辅导,在产生错误之前就要帮助他们扫除障碍,效果比课后补课要好得多。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课堂的转化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转化的关键是持之以恒
对“学困生”的教学要求不能一下子就见到效果,应该区别对待、分清轻重缓急。如果发现“学困生”有思想上的好转,马上就要趁时及势,围绕这一亮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把厌学变为乐学,一旦激发起乐学的苗头,还要防止学困生的逆向转化、反复,因此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学困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不断加强。学习习惯不断好转。同时老师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把家庭、社会和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这样学困生的转化就会事半功倍。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项复杂而辛劳的工作。故此,要根据新时期的学情,把转化一个“学困生”与教好一个学优生同样重要的理念更加深入脑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才会把“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转变,使他们从“学困生”转变成优秀生,最终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霍建林.学困生教育之我见[J].科学教育,2011(4).
[2]李兴超.悉心见真情 润物细无声[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5).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