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灯
摘要: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州唯一的本科院校,立足于“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多科型、教学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以“保护、传承、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促进多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民族文化;进校园;人才培养;传承人才
1引言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
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百节之乡”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市。州内世代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占42.7%,侗族人口占29.9%0,是全国苗侗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是祖国的一颗璀璨明珠。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州唯一的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坚持“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教学型、应用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在保护、传承、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组建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创办《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定期举办“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已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2015年入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扩展版,2016年入围南大c刊扩展版,与学校2010年倡议发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一并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2014-2O2O)》。实施全州“民族民间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基层艺术团体、文艺舞台、教育第一线的少数民族优秀学子,彰显了办学特色和影响力。
2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1实施原生态民族文化培养工程
为保护、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路子,在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在原音乐专业五年制大专班的基础上,开办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民族音乐、民族工艺、民族体育培养方向)班,列入了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程”,至今共招收800多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五年制大专生,并按教学计划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
2.2推进民族文化进课堂并出版原生态民族文化丛书
在全校范围开设原生态民族文化校级公共选修课,并建立起了包括30余门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在内的开放型课程体系。出版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丛书,如《苗族民间文学》、《侗族民间文学》、《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黔东南民族民间美术》、《黔东南民族民间体育》等11部。同时,建立大学生艺术团,把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反排木鼓舞等民族文化引入第二课堂等。
2.3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教学科研队伍
为进一步彰显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结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我们积极开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聘请了一批能工巧匠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并在现有教师队伍中培育一批苗侗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引进一批高学历民族文化研究人才。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学术研究队伍业已形成。
2.4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通过申报并获准成立了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貴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学校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的课题招标,基地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组织申报的《贵州锦屏文书整理与研究》获得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到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多项。
2.5创办原生态民族文化期刊
为加强研究平台建设,提升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我校积极组织申报《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专业学术期刊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暑批准,建立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编辑部正处级机构。目前,《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以文章的高质量、版式的新品味、发行的高标准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2.6创编原生态民族文化体操
即把苗族“反排木鼓舞”改编为“反排木鼓健身操”,纳入公共体育教学计划。我校以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为元素,与现代健美操动作相结合,改编成反排木鼓健身操,并将其作为民族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反排木鼓舞健身操现已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7拓展校园原生态民族文化内涵
学校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积极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如已举办的两届少数民族原创歌曲大赛,共收到歌词、歌曲多达400余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芦笙队、侗歌队、苗歌队、舞蹈队、礼仪队等大学生艺术团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类大型演出交流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参加在北京的《全国茶叶品茶大赛演出》,余秋雨先生“论原生态的力量”论坛礼仪服务,“2009中国青少年代表团韩国文化考察”活动,赴台湾参加“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及2009中国(庆阳)红歌会农耕文化活动和上海世博会西江论坛等等。既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又展示了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
2.8创办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
为进一步扩大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深入推进其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推动原生态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通过努力和精心筹办,我们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人类学与原生态文化”的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并在此次论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创办了首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取得了良好的反响。endprint
3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1)开办以来,传承班的师生多次代表贵州省和省直有关部门参加全国、全省多项赛事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如:在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校孙学美同学参加的侗歌队获得原生态组银奖,同时获得“观众最喜爱歌手奖”;熊玉玲同学参加的“朵碟朵阿组合”在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了原生态唱法铜奖;顾先梅同学在“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比赛中获得“苗族姑娘”奖;表演的《枫香少女》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2011年春节晚会上,为国家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独唱节目《天蓝蓝》伴舞,获得歌舞类一等奖;“金蝉组合”表演的原生态侗族大歌——“蝉之歌”荣获2011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金黔奖。
最令人鼓舞的是我校民族传承班学生胡朝贵在独竹漂男子直道竞速60米项目中获得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个一等奖,贺寿永获得二等奖。在独竹漂男子直道竞速100米项目中,我校学生胡朝贵、贺寿永又分获一、二等奖,为贵州、为黔东南、为我校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2)我校的课改项目“构建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实践和探索”获得2008年贵州省第七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2013年,“民族传统体育进课堂的研究——苗族反排木鼓舞健身操创编及推广”、“凯里学院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两项成果分别获贵州省第七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二、三等奖。
(3)我校组织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贵州锦屏文书研究——以清代黔东南苗侗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为中心”获得批准立项,实现了我校在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国家级项目的突破。特别是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课题组申报的《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方面的重大突破,使我校成为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唯一学校。2015年,我校被命名为贵州省第五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2016年,我校成为贵州地方高校唯一人选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
4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班存在的问题
4.1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欠缺
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需配置相应的师资和软硬件教学设施。为办好传承班,我校投入资金购买了大量教学设施,如钢琴、芦笙、民族服饰,并装修了琴房、练功房、音乐厅、MIDI制作室,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条件,但仍有欠缺,如我州的侗族乐器琵琶、牛腿琴,苗族盛装,侗族盛装等未完全购置。地方政府相继投入还有待增加。
4.2生源萎缩,优质生源缺乏
我校传承班每年招收100名学生,但报到率逐阶段性呈现下滑。而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难觅优质生源。流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基础差,厌学而自动退学;二是因长期旷课被劝其退学。
4.3师资紧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课的教师更为紧缺
我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课教师绝大部分靠外聘,一是费用大,增加了学校支出;二是教学计划执行因教师聘用难而受影响,有些课程也会因外聘教师自己的工作而时有调整。
4.4課程设置不够合理
(1)公共基础必修课所含学分比重大,共占67学分为29.87%。(2)部分课程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如英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均使用是大专统一教材。(3)专业课中民族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且学科分类不够清晰,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材,难以培养出高水平,有特色的传承人才。
5对进一步办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班的建议
5.1改革培养模式,修订培养方案
(1)改五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为“4+1”的教育模式,即4年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课,1年的实习,并改教育实习为专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改“一刀切”的培养方式为“专业加方向”的培养方式,从三年级开始实行主修制。即根据学生的专业优势和兴趣,在三年级可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当然这种选择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测试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高水平、有特长的传承人才。
5.2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
降低公共基础必修课的难度,增加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实用性。如大学语文可以以经典阅读和应用文写作为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以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为主;大学英语可以以实用英语会话为主。
5.3改革招生模式,培植优秀生源
(1)申报高职的民族文化传承班,缩短学制。
(2)与州内职中联合办学,利用订单式招生的招生模式。我州有些县的职中,台江、丹寨、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在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所以与这些中学合作,让他们在职业高中的培养阶段开设大量的传承课程,作为我校传承班的主体生源来培养。而我校的培养的重点在专业素质提高。
(3)利用高职招生的灵活政策在州内,甚至省内各地挖掘优秀生源。改革招生模式的好处。一是可以缩短培养期,二是可以培植优质的、稳定的生源,三是可以扩大招生范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