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2018-02-23 20:56李金玉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生态

李金玉

(新乡学院 发展规划处,河南 新乡 453003)

环境史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一、环境史研究的社会意义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工业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工业时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可以说,工业文明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生态灾难,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基于对发达国家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反思,学者们认真探讨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史遂成为热门研究领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有学者指出:“就世界范围而言,生态环境史研究由起步至今不过才30余年,但发展相当迅猛,在国际史坛上已由‘边缘’走向‘主流’。 ”[1]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当今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由此带动了环境史研究的开展。

近年来,由生态环境恶化所引发的生态灾难在全球多地频繁出现,严峻的现实使各国政府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是,各个国家先后制定了法律法规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同时,大家也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仅仅保护一国的生态环境是不够的,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遂通过缔结各种条约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然而,越是在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我们越要牢记发达国家的教训。当前,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巩固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意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已经暴露出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由于过度开发,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本就是资源紧缺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人均森林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8%,其他如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我们的各类资源原本就不足,如果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后果不堪设想。今后,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保护生态环境在很多时候还是靠普通民众,任何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有责任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目前,我国普通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学者姬振海指出,当前国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具体来讲,存在五个突出问题[2]。“一是公众普遍对短期的、小范围的、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环境卫生问题了解度和关注度高,而对长远的、广泛意义的环境保护问题了解度和关注度低”。这说明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二是重实际问题而轻人文教育,重直接教育而轻间接教育,重整治轻预防,公众还没有完全把握环境保护的真正内涵”。这说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三是缺乏那种具有宗教情怀的深沉的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的意识”。这说明公众还缺乏自然情结。“四是没有全国性的环境保护的思潮和运动,缺少民间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不能形成稳定的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和文化环境”。这说明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尚不健全,环境保护氛围还不浓厚。“五是环境意识中的错误心理,认为我们少排放一些污染物,环境也不见得好起来,而没有少排放的经济却可能发展得快一些,因而是少排放多吃亏”。这说明部分人还存在短视心理。总体来看,增强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是今后我国政府要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环境史研究具有思想引领、决策咨询等功能,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学者马世俊说:“研究中国环境问题发展史,看看古人有哪些是做得对的,我们有哪些些地方做得不对……可使我们少走弯路,不犯或少犯历史上已经犯过的错误。”[3]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法来保护生态环境。梅雪芹指出了环境史研究的社会功用和意义,他说:“环境史研究是认识环境问题的一条路径,是解构有关环境问题之不当论调的一种方法,是增强环境意识的一个措施。”[4]景爱指出,环境史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回顾,来阐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向人类发出警示和预告,唤起人类的良知,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要把保护环境置于重要位置。前车之鉴,为后事之师”[5]。美国学者休斯阐述了环境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他说:“环境史可以给出一个基本视角……没有这一视角,决策就会深受基于狭隘的特殊利益之上的政治短视之害。环境史可以成为矫治草率反应的一剂良药。 ”[6]

通过研究环境史,人们能够更为科学地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阻碍人类自身的发展。相关研究既能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也能够为增强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助力。只有使各方力量都加入生态环境保护队伍,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环境质量。

二、环境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出于对人类未来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环境史研究队伍。近年来,我国环境史研究持续升温,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006年,环境史研究被评为“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7]。

(一)环境史研究有助于促进历史学的发展

环境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它是当前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史学研究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不过,自20世纪80年来以来,随着我国发展重心的转移,实用学科受到青睐,历史学则由于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直接促进作用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现状。常金仓教授说:“中国史学——这个在人文社会科学大家族中享有累世尊严的学科,遇上了令人极其难堪的考验。”[8]许多学者迫切希望改变历史学被边缘化的局面,并为此作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常金仓教授指出:“历史学要想在现代社会上重新获得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历史学家已是非得认真审查本学科基本观念不可的时候了。”[9]

环境史研究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因此,开展环境史研究会使历史学被边缘化的状况有所改变。学者王利华指出:“时代发展不断给历史学家提出新问题,推动历史观念和理论方法不断更新,新的史学分支由此不断产生,终于枝繁叶茂,蔚为大观。”[10]

环境史研究涉及面很广。环境史研究既涉及人文科学,又涉及自然科学,仅仅依靠历史学知识很难完成研究任务。研究者既应当具备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又应当具备地理学、生态学等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而历史学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则有助于扩大历史学的研究范围,进而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梅雪芹指出:“辩证地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并系统地考察其问题,深入研究农业文明及其他古老文明的生态智慧,同时从国家立法、民间环保组织的努力、思想家和科学家的环境认知等方面具体梳理人类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是当前亟待我们努力从事的研究工作。”[11]环境史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广,在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有助于学科交流,同时也有助于探索史学研究的新途径。

(二)环境史研究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自然观

尽管针对环境史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但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探索自然的奥秘了。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他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先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天人合一”理论。针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的研究从先秦到清代一直没有中断过,一些先进的理论成为中华文明的精华,这些理论是今天的人们应当认真研究并加以继承的。不过,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天的环境问题比古代复杂得多,很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因素在过去是没有的,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我们要有新的思路。王利华指出,环境史研究 “要突破过去视野的局限,匡正以往认识的偏差……环境史研究将继续讲述,甚至仍然主要讲述‘人类的故事’,然而其所采用的思想立场和叙事方式,与以往相比有若干显著的不同”[10]。尽管都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今天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方面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

王利华指出,环境史研究“强调人的生物属性,着重从人与自然的历史关系中探寻人类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10]。尽管古代的学者也对自然界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研究是零碎的,他们没能建立起科学的思想体系。我们今天开展环境史研究,就是要对过去那些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以全新的目光审视研究对象,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因此,今天开展环境史研究就是要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自然观。陈志强指出:“生态环境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促使研究理论思维的变化,即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增加观察问题的新视角。”他认为,随着研究视角的改变,“人们在研究资料的整理和选取、史料的解读、史实的构建和解释、历史经验的总结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推进了人们对过往历史的新认识”[12]。今天,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自然观,既是促进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需要。

(三)环境史研究有助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

由于环境史研究既涉及人文科学又涉及自然科学,单靠史学研究者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研究任务的。在开展环境史研究时,要注意综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

环境史研究的对象种类繁多,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是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在开展此类研究时,史学研究者必须同其他学科(如考古学、生态学、地理学、人类学、气候学、生物学等)的研究者开展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四)环境史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随着环境史研究的深入,中外学者发现,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曲格平指出,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很多人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关注。远至春秋,近及明清,有关人口、生态的思想也一直绵延不绝[13]。罗桂环指出,古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存在于各类文献中。他说:“在我国历史上的经史子集、科学著作、笔记札记、方志实录、诗词歌赋中确实有大量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记载和论述。”[14]其他学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苏秉琦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不过,古人“在破坏自然以取得进步的同时,也能改造自然,使之更适于人类的生存,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中国有这方面的完整材料”[15]。王子今指出,“中国早期史学已经表现出对于生态条件的关注。《禹贡》和《逸周书·王会解》等文献都记录了生态史料”。“除了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记述以及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回顾外,有的古籍遗存也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态观。《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文献中,都有值得关注的相关内容”[16]。

国外学者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他们对相关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比利时学者普里戈金夸赞道:“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17]德国学者拉德卡也说:“在世界上的任何地区都没有可能像在中国那样追踪持续了几千年的悠久而又深远的环境史——至少在农业和水利的历史上。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欧洲的范围内都没有如此丰富的文献资源,而印度、非洲和美洲就更不用说。”[18]

我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於贤德指出:“古代中国的生态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岁月里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19]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对于今天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在21世纪,加大环境史研究力度很有必要。在研究环境史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重新思考一些老问题。“许多已被探讨过的历史课题……例如中国历史上南北文明进程的差异、胡汉民族冲突与融合、周期性社会动荡、都城和经济重心转移、水利与专制政体的关系、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很有必要重新进行研究,予以新的解说”[10]。今天的研究者重新审视那些前人研究过的思想文化问题,就是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对历史文化进行一次梳理。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而且也有助于世界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

三、结语

环境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学界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唐纳德·沃斯特曾经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其一,“使我们了解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这对当前我们思维的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帮助生态学以及其他环境科学提出更富有创见、更加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三,“有助于更深刻、更富批判性地了解我们的经济文化和制度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其四,“令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而我们必须在这些地方寻求更好的生存方式”[20]。环境史研究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创新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而且还可以促使我们深刻地反省人类文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促进社会发展。

[1] 王利华.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前言.

[2]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5-46.

[3] 袁清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序言.

[4] 梅雪芹.关于环境史研究意义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7(8):89-93.

[5] 景爱.环境史引论[M]//王利华.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8.

[6] 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M].梅雪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3.

[7] 200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N].光明日报,2007-01-16(11).

[8] 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

[9] 常金仓.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7-28.

[10]王利华.求故实之新知:环境史研究的旨趣和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07(6).

[11]梅雪芹.环境史研究与当前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J].河北学刊,2011(1):48-51.

[12]陈志强.生态环境史研究与人类文明的再认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7-60.

[13]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3.

[14]罗桂环,王耀先.中国环境保护史稿[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4.

[1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81.

[16]王子今.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J].历史研究,2003(1):98-108.

[17]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

[18]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M].王国豫,付天海,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122.

[19]於贤德.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思想源流[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9-14.

[20] 唐纳德·沃斯特.为什么我们需要环境史[J].侯深,译.世界历史,2004(3):4-12.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环境生态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