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地位

2018-02-23 20:56张见瑜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念时代发展

张见瑜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深入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整体深入思考的理论创新成果,它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理论与实践结合,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新时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全局问题和矛盾,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提出的,是整体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问题的新方案。

(一)问题意识是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进入了新时代,但在国内,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即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国际地位而言,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实际。基于对“两个没有变”的深刻认识,针对中国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主要矛盾。

2015年新年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3]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由此可见,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矛盾、关键问题与明显短板,从而根本性地、整体性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回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期盼,是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基本立场和思路。

(二)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的现实依据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经济建设上,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政治建设上,群体事件时发,权利共享的方式和层次有待提高;法治与党建上,全面依法治国有待深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理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上,城乡发展落差大、不平衡,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生态文明建设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破坏严重,贯彻绿色发展的自觉能动性仍需提高;开放发展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国际公平竞争的环境尚未完全塑造。

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具体矛盾呈现出网络化、复杂化和系统化的趋势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国发展问题的整体解决必须依托于整体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适应这些“时代的声音”而形成的。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面对整体性矛盾提出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整体性矛盾,需要整体考虑和通盘解决。这一时代矛盾特征,决定了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因而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地位,并推动其他四个方面的融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分别强调地域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战略,它们是联结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的纽带;共享发展关注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目的与归宿。

与此同时,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准确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诸多矛盾的针对性指导策略。通过直面这些矛盾,深刻分析各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寻找矛盾的解决方法,新发展理念成为化解诸多矛盾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的辩证统一,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其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历史’表现为三个层面:历史进程、历史趋势与社会共时结构,这三者统一于历史的客观逻辑。因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意味着:范畴的逻辑具体地再现了历史进程、历史趋势与社会共时结构,是范畴的逻辑与历史发展的过程、客观趋势以及社会结构相统一”[5]。简而言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实质是“逻辑与历史规律相统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逻辑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统一的,它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创新发展体现历史发展进程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引领时代发展。无论在任何时期,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6]让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相互牵引,这种创新发展理念不仅突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强调了这种推动性可能对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谁抓住了创新能力、模式和理念,谁就将在下一轮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7]

(二)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体现社会共时性结构

要维持健康发展,就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想要实现永续发展,就不能忽视绿色发展。这些理念都是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些共时结构性问题,如发展不够协调、不可持续、不够平衡,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的批评性回应,也是对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终极性思考。正如恩格斯在回溯人类久远的历史发展时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8]。因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道路深入探索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三)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体现历史发展趋势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既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又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利益共同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球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共享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完善和创新,也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求。同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规定了今后改革要坚守的原则,那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初次分配要更加凸显公平。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符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曾强调:“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8]873由此可见,一定的发展理念总是和一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展理念也相应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随着各个发展阶段的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毛泽东的发展理念为中国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深感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发出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代呼唤。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热火朝天地建设社会主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言:“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9]由此形成了新中国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使中国初步摆脱了一穷二白、落后挨打的局面。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大跃进的发展模式力图发挥生产关系调整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产生了生产力跟不上、科技跟不上,甚至人的素质跟不上的发展问题。“一大二公三纯”的发展模式有不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路线呈现出发展进程中的不合规律性,因而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过度强调阶级斗争的执政理念,忽略了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随后,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又过急过快地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将人民公社这种较为高级的所有制形式建立在当时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发展理念表现为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关系)的超前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试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加速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启发人们在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改革开放发展理论为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动力和理论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两手抓”“对外开放”“反贫困”等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促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给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具体表现为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江泽民在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基础上,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0]

历史继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该发展理念不仅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而且突出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因而超越了西方的各种发展观念,标志着我们党的发展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提供了实践动力和理论源泉。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中国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变革。该理念是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视野审视我国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问题而形成的新判断。它的“新”主要体现在其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与价值目标推动了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与历史发展。这就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11]。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在其本质上是一个理念集合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应该整体落实、协调推进,即通过整体上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问题,积极推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五大发展理念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发展观念的创新与升华,“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

四、五大发展理念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超越

邓小平曾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12]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国内和全球两个视野,“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13]。正是基于世界发展大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五大发展理念超越了资本主义的资本动力、发展机制与发展价值,充分表明了中国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以及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坚定决心。

(一)创新发展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资本动力的超越

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实质。对资本的无限追求,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的剥削愈加严重,资本加在劳动者身上的镣铐也愈加沉重,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一次次更加激化。矛盾的不断激化,导致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诸如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等。这些由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动力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得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到了一个急需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新的“工业革命”,即以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深度调整,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创新发展理念,正是我们党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而提出来的,它使中国在顺应新变化和新趋势的同时,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的资本动力,更加有利于在新时代抢占发展先机,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机制的超越

资本主义社会以市场为其主要发展机制。市场机制的突出特点是以追求利润和效率为根本目的的激烈竞争。由此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自由竞争中导致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出现各个经济领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另一个是为了追求利益、提高效率,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致,从而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客观性,尤其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促使各个地区和国家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世界各国和地区由于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由此,在全球化浪潮中,每一个国家都已置身于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发展体系中,它要求每一个国家都要在全球视野中注重自身发展的内外联动。协调发展理念和开放发展理念,正是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带来的发展困境的应对策略,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国际责任与国际担当,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三)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是对资本主义发展价值的超越

资本主义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自私利用和分配方式的不平等为特征的。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言,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是其发展的绝对规律。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带来了生产的扩大化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不断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使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危害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而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难以自我克服。就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而言,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资本家能够不断剥削劳动者,并使劳动在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中被异化。通过异化劳动,资本家掠取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工人仅获得能够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小部分工资,从而造成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打破了生产分配中的公平原则。而绿色发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理念,是以永续发展和人民至上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它既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点,在本质上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是一致的,说明了新发展理念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价值超越。

五、结语

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与践行,是有效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和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地位。总而言之,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五大发展理念是适应时代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发展理念,它能增强国内的发展向心力,并通过整合发展资源以形成统一价值,从而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另外,五大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获得了理解和认同,打消了西方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有利于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的国家形象。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3.

[3] 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01(2).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5] 郗戈,荣鑫.重新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中心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89-97.

[6] 习近平.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9] 毛泽东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270.

[10]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

[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36.

[1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2.

[1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EB/OL].(2016-01-01)[2018-01-26].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101/c64094-28002398.html.

猜你喜欢
理念时代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