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 130000)
思维品质要求学生作为英语使用者,要形成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笔者尝试通过一节英语听说课来表明培养学生思维品的探索和实践。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第11单元Section A 2d 的内容。本节课属于听说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从Where,When,What,Who,How,Why 等几个方面使用一般过去时态对旅行进行口头描述。要达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首先从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涉及到的语法内容是一般过去时,学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般过去时与过去事件之间的联系。另外由于受生活背景和经历的影响,学生对第一课学过关于Carol的旅行同自己的生活实际很难建立起联系。因此,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并有效培养思维品质,我在导课、授课过程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在导课的过程中,我向学生出示一张图片:一个女孩面前有堆积如山的书,女孩的身后是一条通往远方的路。我鼓励学生用现在进行时回答女孩正在读书这件事。继而问学生女孩是否想去旅行。大多数学生根据图片给与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由此我引出了本节课的谚语“Read a lot and make the trip further.(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紧接着,我通过出示另外一幅学生2018年4月在上海社会实践的图片,迅速地把学生带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追问“How was your school trip?”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第11单元的标题。通过评价学生去上海的旅行,指出学生们的旅行unforgettable(令人难忘的).那么在上节课的听说课上我们学到的关于Carol 的旅行也再次被重温。
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培养了学生进行信息转码的能力。即让学生把图片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根据图片提示,进行生生对话。然后,又把两篇听力材料进行整合,转化成完整语篇,利用学生熟知的语料对school trip进行描述。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最后,通过对此语篇的分析引出思维导图。[1]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读了三遍对话。读第一遍对话的目的是内容的理解,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问答,并进一步完善了思维导图的内容。之后,通过追问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第二遍是学生听音跟读并且紧跟着齐读,目标设定为纠正发音,模仿语音语调,更加熟悉文本。第三次通过学生两人之间对话朗读之后,要求学生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进行模拟对话。最后,把对话改写成短文,锻炼学生转述信息的能力。为本节课的最终教学目标进行第二轮铺垫。[2]
在生成部分我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在6月26日至6月29日高考放假期间,学生被学校鼓励以小组形式进行职业微体验活动。学生们纷纷走进银行、图书馆、广播电台、实验室等地进行了职业体验。本节课我让学生结合所学时态展示了职业微体验的成果。学生在这一部分属于自由发挥阶段。受水平所限,学生还不能很淋漓尽致的进行描述,描述的要点也不够全面或者有很强逻辑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环节笔者还注意到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微体验的感受是有意思并让人难忘。我通过联系学生父母的工作经历提醒孩子们真正的日常工作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般容易和美好。同时,他们的父母非常辛苦,因为既要同时承担起工作的压力又要兼顾照顾家庭的责任。此处没有生硬的说教,水到渠成地把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最后,我把上海社会实践作为了本节课的最终生成部分。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描述上海社会实践之旅。与此同时,对思维导图进行了最后的补充和完善。本节课的作业是根据思维导图向父母介绍上海社会实践的旅行。
本节课通过复习过程中的信息转化,以及思维导图的生成帮助学生提升归纳能力。在讲授环节当中的学生问答考察学生捕捉信息并且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是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过程。同时,通过教师追问以及学生回答,体现了思考问题的深度。最后的生成结合学生的认知以及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个性化的听说读写经验、记忆思维和情感体验等;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trip,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毋庸讳言,一节课并不能解决思维品质培养的所有问题,但是经过日积月累,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和精心的教学设计一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