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社会产品日益丰富,社会趋向和谐稳定,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种情况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中国选择的是“先富带动后富”这样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致富道路,然而,当贫富差距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时,“先富带动后富”这一提法的合理性就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在先“怨天”后“尤人”的“贫者思维”的驱使下,后富者开始质疑致富顺序的正当性。市场经济应当是法治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结合体,但目前现实与理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疑会削弱“先富”的正当性,某些先富者对后富者的鄙视进一步加深了后富者的猜忌与憎恨。在商品经济时代,先富群体受到较多关注,底层平民的感受往往被忽视,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人,便试图通过发火和耍横来博取别人短暂的关注。久而久之,忧气日盛,怨气积聚,整个社会危机四伏。
(二)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
悬殊的贫富扭曲了一些人的心理。当今社会,有人为了获取财富而不择手段,有限的优质资源被少数人垄断,社会阶层出现固化倾向,社会架构逐步从宽金字塔型转变为窄金字塔型。阶层固化趋势下偶发的依靠投机暴富的现象加速了道德弱化的进程,“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一旦通过学习逆袭的道路被堵死,部分底层平民的心理就会变得愈加灰暗,换句话说,“赢者通吃”的现象强化了底层平民的愤懑情绪。愤懑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公共事件,而地方政府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往往希望尽快息事宁人。会吵爱闹者获益、通情达理者吃亏这一现象持续刺激着旁观群众,底层戾气由此迅速蔓延。有研究者指出,“‘维稳’既然成了官员的软肋,必定也成为个别胆大妄为者的杀手锏”[2]。
(一)引发暴力事件,危害公共安全
视域过窄加之压力过大导致底层平民更容易怨天尤人。如果不能及时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焦虑和愤怒就会成为底层平民惯常的心态。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疏导能力都比较弱,在遇到问题时比较容易冲动,有些人甚至会小题大做,故意找碴泄愤。他们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极易情绪失控,由“愤”转“戾”。而戾者将完全丧失情绪自控能力,侮辱、谩骂成为其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殴打、杀戮成为其捍卫权益的主要手段。如果个体戾气转化为底层戾气并在全社会蔓延,就会引发暴力事件。报复社会是底层戾气的一种表现,报复行为具有随机性,其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弱势人群。由于施暴者没有补救和赔偿能力,受害人没有自救和追偿能力,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报复社会除了会戕害众多无辜平民之外,还会引发恐慌情绪,破坏社会稳定。
(二)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削弱党的执政优势
底层戾气集聚会引发暴力事件,暴力事件破坏的是公共秩序。暴力事件发生后民众惶恐不安,政府也面临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会采取高压手段来维稳。而在底层暴力事件发生后,旁观者习惯于从社会层面寻找原因,使政府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此时,一旦政府的应对措施不当(如乱作为、不作为、迟作为等),就很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会引发官民对抗。有研究者认为:“当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所采取的也不会是以规则来维权,而是以暴力来抗争。”[3]官民对抗是一个敏感话题,相关消息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在网络上大事渲染,就会被网民关注、转发,境外反华势力会借机以保护人权之名对我国政府大加指责。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不善于巧作为,怕乱,惧民,导致民众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而一旦发生官民对抗,又会导致民众与政府更加离心离德。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如果失去了底层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执政优势就会丧失。
(三)冷却社会温度,败坏社会风气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底层民众资源匮乏,在生活和工作中屡屡受挫。此时,他们不仅会简单地把社会不公归咎于公权腐败,而且还会以怀疑的目光审视身边的人,他们以恶意揣测旁人,使人际交往变得十分困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人怀疑一切,攻击一切,他们不但自己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还质疑英雄,猜忌模范。严重的道德质疑会把道德践履推向孤立的境地,让有德行者获利、让有德行者自信将成为空谈。没有了道德的支撑,社会会迅速“冰化”和“污化”。一旦底层戾气引发暴力事件,恐慌情绪就会四处蔓延,社会温度急剧下降,和谐社会建设也将受阻。
(一)开展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
贫者,匮乏也。消解底层戾气一方面要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底层平民心理羸弱问题,相比较而言,解决好第一个问题尤为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4],每一个人都应当生活得有尊严。当前,必须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步伐。精准扶贫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扶贫对于缓解贫富矛盾有显著的作用。在开展精准扶贫时,政府既要在精准识贫、巧妙帮扶、高效扶贫等方面下功夫,同时也要在守护正义、维护公平等方面下功夫,因为底层戾气不仅源于财富的匮乏,而且也源于心理的羸弱。当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扶贫工作,使底层平民拥有阳光心态。要深入剖析底层平民弱势心理形成的原因,寻找帮助其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途径。要重塑社会底层戾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其辩证地看问题,同时注意磨炼其意志,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拥有努力争先、百折不挠的积极心态。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戾乃久愤所致。消解底层戾气要以“理气”为本,政府要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风尚,用书香驱走戾气,同时要在法律规则框架内兼顾各方的利益,多做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阅读缺失很容易造成人格扭曲的严重后果。有研究者指出,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阅读可以消解戾气,陶冶性情、弥补性格缺陷,一旦阅读缺失,人们就不容易形成坚定的信念,在遇到挫折之后就容易走极端[5]。好的书籍具有启民智、抚民心和树民德的作用。当前,要通过宣传使社会底层的民众认识到读书的作用,使他们确立通过读书逆袭的理念,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国家要出台措施鼓励民众勤奋读书,同时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不健全,民众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人员的选择性执法和暴力执法导致了社会的无序化发展。今后,政府要大力弘扬“讲正义、讲信义、讲情义”的新风尚,既要做到合法行政,也要做到合理行政,要坚持执政为民,确保规则公平、评价公正,积极弘扬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一是要宣传仁爱思想。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对于仁爱也有类似的描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心中有他人,才会尊重和爱护别人,爱人则不会行害人之事。因此,消解底层戾气要以德育为依托,以育养仁爱之心为抓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只注重发展经济而不注重公民道德建设,人们的心灵就很容易“硬化”和“污化”。经济主义的泛起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公民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当前要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努力夯实德育的根基。在商品经济时代开展人文教育要以柔化心灵和净化心灵为重点。所谓柔化心灵,就是要做好情感育养工作。情感育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爱心教育是情感育养的重要手段。爱心是关怀、爱护的思想感情,它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自然等内容。以孝心教育为例,通过弘扬孝文化,倡导敬老风,可以收到以孝育情、以孝育善、以孝育德的效果。所谓净化心灵,就是要做好思想的引导工作。积极向上的文化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注意甄别,要大力弘扬向善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对于当代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国家要积极进行引导。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6]。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当对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它们能够守住社会责任底线。
二是要倡导社会道义。社会道义指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和正义学理体系,也指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和正义风貌。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德育工作应当育心、“倡义”。“倡义”不是简单地教导人们应当如何去做,而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人们顺应内心的要求自觉做符合社会道义之事。在对底层平民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偶善、心善、伪善进行区分。因事而善谓之偶善,因仁而善谓之心善,树前者易,立后者难。“倡义”应当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对于偶善者要进行宣传,在宣传中要注意突出其行为的闪光点,同时要避免庸俗化的倾向。对于心善者要大力宣传,宣传中要避免神圣化、孤立化的倾向。对于伪善者要善于辨识,不能不加辨别地简单标红或粗略描红。伪善既不源于持久的善意,也不源于偶然的善念,如果不善于识别,就有可能助长沽名钓誉之风。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底层戾气威胁到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大业,消解底层戾气任重而道远。“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提出这一理念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均衡等问题,这一理念体现的是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7]。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在“扶贫”“理气”“育心”上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取得和谐社会建设的胜利。
[1]鲍振东.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EB/OL].(2013-03-19)[2017-06-04].http://theory.gmw.cn/2013-03/19/content_7044799.htm.
[2]顾骏.社会戾气漫溢症结及其破解[J].人民论坛,2014(25):42-45.
[3]李洋.转型期中国社会戾气的成因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6):139-145.
[4]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N].大众日报,2005-10-17(3).
[5]王芳.传统阅读萎缩与社会戾气之关系探微[J].社科纵横,2016(8):137-139.
[6]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1994年1月24—29日)[EB/OL]. [2017-06-04].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597/10556479.html.
[7]任理轩.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EB/OL].(2015-12-24)[2017-06-04].http://www.qstheory.cn/zhuanqu/zywz/2015-12/24/c_1117560070.htm.